陳卓
(黔南州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技術中心,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建設項目工程分析是環境影響評價中分析項目建設影響環境內在因素的重要環節,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表現不同,分為污染影響為主的污染型建設項目和生態影響為主的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本文僅討論污染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不討論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給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定義為: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一)重點審核項目工程內容是否清晰、全面;
是否反映了實際的施工進度。
建設項目工程內容決定了污染型項目的工藝流程、產排污環節、污染因子及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量,故要求建設項目工程內容不能漏項,工程內容要清晰、全面。包括項目組成、原輔料、生產工藝、主要生產設備、產品(包括主產品和副產品)方案等。
施工進度決定項目環評是否要分析施工期污染源強及環境影響。雖然近幾年各級環保部門加大了對未批先建項目的處罰力度,但未批先建的情況仍時有發生。針對未批先建的情況,若項目施工期已結束,則項目環評無須分析施工期污染源強及環境影響,只需明確施工期是否存在遺留環境問題即可。
(二)若項目為改擴建、搬遷項目,還需審核原有項目工程概況、產排污情況、存在的環保問題、“以新帶老”措施等是否清晰、全面。針對改擴建、搬遷項目環評,除了按照新建項目分析建設項目概況外,還要明確原有項目的工程概況、產排污情況、存在的環保問題以及“以新帶老”措施,結合新建項目的產排污情況,分析“三本帳”才能分析改擴建、搬遷項目對環境的影響。
(一)重點審核包含產污環節的生產工藝流程圖及描述和原輔料、污染物的走向是否清楚;物料平衡、水平衡、元素平衡、蒸汽平衡是否正確。包含產污環節的生產工藝流程圖,有助于分析項目產生的污染因子及走向;各種物料平衡、水平衡、元素平衡、蒸汽平衡是分析項目產排污是否準確的基礎。針對存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或重金屬的,應重點審核其來源、轉移途徑和流向是否合理。
(二)重點審核產排污環節(包括生產、裝卸、儲存、運輸) 是否明確,包括產排污位置和污染物分析是否正確;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包括正常工況和開停工及維修等非正常工況,有組織和無組織) 的污染因子、排放方式、濃度和排放量計算方法是否合理、數據是否可靠;污染物屬性鑒別依據是否充分。
(三)重點審核原輔料、產品、中間產品及污染物成分分析、數量是否準確。
(四)針對改擴建項目,還要審核主要污染物的種類、排放環節、排放量、穩定達標及其數據是否可靠;是否滿足總量控制要求;“以新帶老”措施解決問題是否可行;若存在依托設施,還要重點審核依托設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一)重點審核環境影響因素識別是否合理,主要評價因子是否全面、無遺漏。
(二)重點審核評價等級劃分及評價范圍的確定是否合理,環境保護目標是否全面、無漏項,評價標準的使用是否準確,評價方法是否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規定了的評價方法。若項目環評選用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規定方法的,技術評估應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特征、影響性質和評價范圍等重點審核其適用性。
(一)重點審核項目所在區域環境制約因素,例如項目選址是否位于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重點審核項目建設與所在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的符合性分析,包括項目產業性質與所在工業園區產業功能定位的符合性分析以及環境相容性分析。
(二)重點審核環評提供的評價范圍內各例行監測點、斷面或站位的環境監測資料或背景值調查資料的時效性和代表性。
(三)重點審核現狀監測和觀測網點是否根據各環境要素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要求布設,是否具有代表性,相關監測數據是否有效;現狀監測因子是否涵蓋了項目的所有特征因子。
(四)重點審核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結論是否可信。
(一)重點審核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時段、常工況是否合理可信。
(二)對于環境質量不符合環境功能要求或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建設項目環評,應重點審核是否結合區域限期達標規劃對環境質量變化進行預測,預測結果是否合理可信。
(三)對存在環境風險的建設項目,應重點審查環境風險源項的合理性,以及預測方法和環境風險后果的合理性。
(四)若項目生產廢水零排放,則還要重點分析生產廢水零排放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一)重點審核項目采取環保措施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長期穩定運行和達標排放的可靠性、滿足環境質量改善和排污許可要求的可行性。
(二)針對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區域,應重點審核采取環保措施的先進性,應結合區域限期達標規劃及實施情況,審核建設項目實施對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貢獻和影響。
重點審核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是否全面、是否明確合理。“對存在重大環境制約因素、環境影響不可接受或環境風險不可控、環境保護措施經濟技術不滿足長期穩定達標及生態保護要求、區域環境問題突出且整治計劃不落實或不能滿足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建設項目,應提出環境影響不可行的結論。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污染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使環境保護逐步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社會理念,成為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成為一道預防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的堅實力量,為當代和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