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不同的國家孕育不同的創作理念。因為環境的差異性使得各國藝術家也存在不同的創作理念,必然會造成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表現。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發展背景的影響下,西方的繪畫理念越來越被國人尤其是服裝設計師所接受并成為一種服飾潮流的代名詞,這也側面說明了西方繪畫藝術與我國的服飾穿著理念、習慣有一定的關聯性。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國人對待西方藝術的觀念更加具有包容性,西方繪畫理念創作的獨特性和創新性使得西方繪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整個藝術領域并在服裝造型設計藝術領域尤為突出,眾多的服裝設計師從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形式中吸收創作精華和設計理念,創作出大量風格化、時尚化并引領潮流的優秀作品[1]。
立體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分離、片段式的形式美,他們不追求完整的繪畫帶來的美感而是從多方位的角度和畫中獨立的線條、色彩來進行欣賞。比如追求立體主義畫派的藝術家,他們以多方位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藝術家們擅長從線條的平行與垂直、物體的陰暗面和色彩的飽和程度出發來探破碎的畫面帶來的多重視覺效果;從而塑造出西方繪畫理論中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的視覺錯覺。
“風格派”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出發點即是對事物的絕對抽象。這些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繪畫時既追求風格的獨特性又追求畫面形象呈現的抽象性。在“抽象化與單純化”的口號下,風格派提倡數學精神,他們追求準確、明確和合理秩序的東西,凡是缺乏這些東西的繪畫,都被他們稱作是巴洛克,并統統予以反對。對于“風格派”的藝術家而言,這些基本要素是整體視覺效果呈現的基礎,他們所主張的是將二維畫面中的線條、色塊在大腦思維中形成三維的立體空間感,尋找它們之間的比例和諧。在創造新的視覺風格的同時,它力圖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風格派不僅關心美學,也努力更新生活與藝術的聯系。藝術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藝術來源于生活,西方繪畫理論的技巧來源于西方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愛與觀察,同時藝術又是高于生活的;藝術的有利性會對生活具有反作用的效果,作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西方繪畫藝術理論被我國的服飾造型所利用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由于受到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直接影響,而轉變為對人類內心情感世界的表達,通過對人物內心心理活動的探索來表達自己的所觀所想,這樣就誕生了一批比較注重線條和留白的抽象主義繪畫藝術家,在他們眼中,藝術不是簡單“看得懂的”,藝術應存在于每個人的眼腦中。而且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是不相同的。對于藝術來講,應該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這也側面展現出了西方繪畫藝術家對于創新創作的要求。
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甚至發展到后來的自由人權,西方繪畫的發展史是這樣的,那么人作為服裝的主題更應該呈現出社會的發展和更應該凸顯出人在社會中的發展地位。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就是要加強“人”這個獨立體的內心精神活動和主觀意識。就是要突出自我。
從西方繪畫重寫實和重形似兩大基本藝術審美角度出發,探尋和解析繪畫色彩形式語言在當代服裝藝術設計創意中的表現出中國服飾經典和諧、時尚前衛的特點。藝術家認為藝術尤其是繪畫應該獨立于其他事物之外而完善發展的。繪畫的過程是在人腦中單獨進行的構思活動,這就契合了西方繪畫“風格派”的抽象精神創作理念。同時藝術家主張藝術應完全消除與任何自然物體的聯系,而用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來體現整個宇宙的法則——和諧。他雖然是獨立于其他事物但是也要與其他存在的事物保持和諧。所以西方的繪畫理念就遵循了西方藝術家的創作手法,使繪畫既跳脫又和諧。服飾也應該如此,所有的服飾都不應該是重復制造的,在結構上、圖案上都應如此。服飾是體現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很好的載體,設計師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載體根據人物來設計衣服而不是單純的制造服飾。
當前東西方文化的不斷碰撞與交融使得繪畫藝術形式界限被逐漸打破,形成全新的多維度的藝術追求,東方的設計師也開始打破之前慣有的思維來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使服飾的色彩、設計感都符合當下人群的要求;使服飾的樣式符合當下現代文化潮流。這也需要藝術家學習西方繪畫藝術家身上洞察力和敏銳的捕捉力使人們對現代繪畫的廣泛活動有了較嚴肅認真的認識,對藝術素養普遍提高,促使人們有理由對服裝設計提出更高級的要求。舊的形式,包括一些古典的或是不合時宜的款式正在大量地拋棄。而一些新的符合當代文化生活特征的、迎合人們審美趣味的形式,觀念的更新促使人們開始購買一些新奇的、前衛性時裝。這對現代的時裝設計師們無疑也是一種刺激和鼓勵;同時,西方繪畫的廣泛應用也為人們接受這些超前意識的時裝設計作品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在我國,服裝藝術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受到近半個世紀的文化抑制和思想壓制的同時服裝設計也停滯不前。人們也已意識到經過長時間的封閉;服裝失去了美的光澤,對以前的服裝揚棄背叛變成了簡單的模仿、抄襲。繪畫與服裝設計雖然藝術的表現形態不同,但所遵循的色彩形式美及構成法則是相同的,服裝設計也是繪畫的另一種輸出方式,只不過服飾設計相對于繪畫創作過程較為復雜,但是這并不影響服裝設計的完整性輸出。從兩者的不同來看繪畫的應用性語言是相對復雜的,藝術家紀要考慮到色彩的搭配和當時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大背景來構思繪畫理念。但是對于服裝設計師而言,“服裝”所處的社會大背景在很長地時間內不會發生階段性的變化。所以在設計創作時這要符合當下的人們穿著要求即可。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與其他世界文化逐漸共通融合。對于中國服裝藝術設計師而言,想在服裝藝術設計的色彩、圖案創意上有所創新和突破,也要側面借鑒、客觀冷靜的分析西方繪畫特點帶來的藝術美,從而把這種繪畫藝術美挪用到服裝的設計創新上,讓我國的服飾品牌越來越迎合大眾的眼光,逐步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讓中國服飾承載的中國美真正做到發揚過大。
雖然說本國設計師是借鑒西方的繪畫藝術理論來進行服飾設計,但是最后收益還是國人。因為虛心學習西方的藝術理論可以完善自己的不足和提高自己認識美的眼光從而提升自己的自身價值,這不僅使自己的自我價值得以體現,同時也可以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服裝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創新才能引領社會進步、構架強大,大膽創新、思想前衛才會有更多的人才注意到你。而西方繪畫藝術技巧的應用就是對我國服飾一個很大提升,他改變了我國傳統服飾的拘泥性、保守性和含蓄性,使中國服飾越來越有線條感、色彩感和開放性。
如每年的巴黎時裝周,各國的知名時尚人士都聚集在此,這是藝術家交流的殿堂,從近幾年看,我國出席時裝周的設計師和藝人越來越多,這說明越來越多的知名人士愿意為中國品牌帶貨,也有大量的設計師愿意與別國的設計師、藝術家交流讓自己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構思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本土設計師要在設想、構思服飾款式時要像西方繪畫藝術家一樣把“人”放在主體地位,服裝則是通過服裝來表現人,過分注意繪畫的表現方式往往會贊成喧賓奪主,追求形式的新奇也應有節制、分寸。
服飾不僅僅是一種體現生活質量的標志,同時更是能展現服飾和人和諧之美的一種藝術品。他雖然與繪畫的呈現方式有著較大的差別,但是不得不說服飾也在體現著一個設計師的創作理念,無不滲透著設計師的主觀想法,從這一些層面來講,兩者是沒有本質區別的。所以說服飾的設計借鑒繪畫的藝術理念,根據西方繪畫藝術的創作來完善和提升本國服飾的設計這是合理可取的,我國設計師也應該放開步伐從借鑒到創新,使本國的服飾沖出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