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先 南開大學文學院
一幅中國畫,傳統繪畫家通過一支毛筆,一管墨,一張宣紙即可創作出一幅水墨淋漓的意趣世界,而現代數字繪畫家只需要借助電腦軟件和數位板即可完成。數字繪畫與傳統繪畫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他的繪畫模式和呈現方式。數字繪畫的背后是一套以數字和算法完成的繪畫,它可以帶來比傳統繪畫更大的場景,以及動態的畫面和沉浸式的體驗。面對數字中國畫新形式,許多傳統繪畫受到了沖擊,關于數字中國畫與傳統中國畫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鑒于此,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傳統中國畫和數字中國畫在繪畫方式、審美情趣及傳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嘗試尋找數字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可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種類較多且各具特色。
傳統繪畫方式是用筆墨將繪畫固定在紙上(或絹上)。毛筆、墨水、顏料和宣紙是藝術家繪畫的主要工具。通過墨色的干濕濃淡,毛筆的點染皴擦,勾勒出一幅中國圖景。而數字繪畫運用壓感筆和電腦軟件相配合,通過運用各種形式的筆刷建立多個圖層來組成畫面,以“虛擬”的形象出現在電腦軟件和硬盤中。將它稱之為“虛擬圖像”,是因為他的不確定性和可修改性。數字繪畫將畫面中的每個單獨物體固定在一個圖層上,這些圖層都是獨立存在且可以反復修改的,如變換位置、大小、局部修改等。
繪畫技法是每位畫家的獨創,歷代畫家在傳承的基礎上又有創新。例如,傳統中國山水繪畫中所創造的皴法,如點子皴、披麻皴、斧劈皴等通過線條和肌理形成繪畫語言。然而在數字繪畫中,這些皴法都可以通過電腦軟件合成,想要創造新的畫面效果也可以通過后期軟件進行制作。但不必擔心這樣的繪畫會變得千篇一律,因為具有“壓感”的數位板,可以像傳統繪畫一樣,有筆力輕重緩急的變化,筆刷也可以調節畫筆流量不透明度,展示千變萬化的效果。
傳統中國畫家的顏料分為礦物質顏料與植物質顏料,取自礦物質的顏料色彩濃烈,不易褪色;而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顏料則更為清雅。《千里江山圖》時隔千年依然清晰可辨,是因為其是運用許多珍貴的寶石所研磨出的礦物質顏料粉末來繪制完成的。與之相較,計算機的精密為繪畫提供了便捷的取色換色方式,使數字中國畫可以任意取用以往昂貴的顏料。豐富的色彩模式和高清的分辨率,使作品在電腦中呈現出最佳效果。
繪畫源于宗教和巫術,膜拜價值大于展示價值。在中國古代,繪畫是文人雅士之間交往的方式之一。因此,繪畫的傳播范圍往往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中。優秀的畫作,會引來無數后生晚輩的臨摹。在臨摹過程中,由于臨摹者自身原因,其色彩和筆法與原畫會略有不同。之后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畫冊的大量印刷,加大了繪畫的傳播量。現在,我們在網上也可搜到高清掃描版,但色彩品質與原畫相差甚遠。
與之相反,數字繪畫的傳播更加便捷。畫完即可傳播到網絡上,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色彩的原真性。優秀的作品會被大眾所轉發、觀賞。另外,數字繪畫與影視、廣告等商業的結合加大了數字繪畫的影響力。
中國畫是中國人審美情趣的最高體現,從哲學、宗教、生活、自然等方面來表現藝術家眼中的世界。《潑墨仙人圖》酣暢淋漓的潑墨法,寥寥幾筆,形態俱現。工麗細致八大山人的《魚鴨圖》以山水寄恨,意境蒼涼。《富春山居圖》的畫面雖是文人所畫,代表的是畫者的心境,但更是“以畫傳音”,傳達了時代先聲。如果用數字繪畫的方式創作這些作品也許會比古人輕松許多,但意義卻不再相同。數字繪畫彌補了“遺憾”,不再有“誤筆”,可以使一幅繪畫更加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道:機械復制品失去了藝術作品的“靈韻”,即喪失了原來藝術作品的“此時此地性”和“原真性”,成為獨立于原作的另一種產物。數字繪畫就是這樣。在這里筆者認為,數字中國畫的根基是傳統中國畫,但他更需要與時代結合發展。由于物質材料的不同,它事實上已成為獨立于傳統中國畫的另一種產物。想要掙脫傳統繪畫的藩籬,其也要融入當代的東西,將技術與觀念連接起來。當前數字繪畫家們在不斷嘗試技術帶來的畫面新表現。借助計算機開發新的表現方式,后期制作可以呈現更多的動態效果,為觀眾提供新的觀看方式和審美體驗。數字繪畫的產生擴充了觀眾的欣賞方式,增加了畫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中國畫的體驗更加豐富,發展前景也會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