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霞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四大年畫產地之一的蘇州桃花塢歷史悠久,色彩裝扮強烈以及技藝做工的精妙讓桃花塢年畫在現代依舊具有獨特的魅力。筆者認為,學習蘇州桃花塢的歷史傳統文化和掌握其特點,將傳統元素和現代材料、技藝及高科技手段相聯系進行文化創意,可以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對蘇州桃花塢年畫進行新的構想和研究。
在中國書畫中,年畫是最具有民間風格的一種。年畫起源于古代人們在新年到來時貼在門上的具有裝飾和祝福吉祥寓意的“門神畫”。明末清初,年畫的產地有“北楊南桃”之說,北是指天津的楊柳青,南則指蘇州的桃花塢。桃花塢年畫以宋代的雕版印刷為源起,到明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成了民間藝術流派,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發展達到頂峰。
蘇州桃花塢的年畫用木板雕刻,雕刻工藝十分精細,之后用傳統一版一色的水印方式進行印刷,連同著色和彩套版的使用,不管是在顏色、形狀、雕刻還是在手法上都有典型的精巧細致、清秀雅致的江南風格。桃花塢年畫的內容豐富,以表現喜慶為主,畫上有可愛的小孩、漂亮的美人、關于忠孝的禮儀及蘇州當地人的生活情景等,通過飽滿的構圖、色彩鮮明的裝扮在木板上表現了出來。之后由于戰爭動亂等各種因素,蘇州桃花塢年畫大量流失,存留下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其中在鼎盛時期創作出來的《姑蘇閶門圖》和《三百六十行》兩幅年畫可以合成閶門全景。尤其是《姑蘇閶門圖》更是被譽為“世界版畫發展史上的第一奇觀”,它將中國畫和西洋畫的表現手法相結合,用巨大的篇幅表現了蘇州城中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畫中不管城樓、道路、游船,還是路上的行人,都刻畫得十分精細,遠近層次十分鮮明,讓人仿佛身在畫中。
蘇州桃花塢年畫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鮮明的風格成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一顆明珠,對其進行文化創意,展開進一步構想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年畫最重要的用途是過年期間貼在門窗上,增添節日氣氛,主要材料是紙。如今,年畫的傳統功能已經有了很多改變,市場的需求量也逐漸降低。因此,我們可以把桃花塢木刻年畫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裝扮元素、顏色及圖樣等結合現代情況進行重新設計和創造,并選擇現代技術手段,運用現代材料進行制作。例如,關于人物造型設計,可以在桃花塢木刻年畫中選擇好人物造型和裝扮配色,然后對人物進行再設計,可以設計成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造型。在材料選擇上,可以選用布藝材料,制作成布藝玩偶后再用丙烯顏料進行描繪和縫紉。此外,材料選擇可以用陶瓷、玻璃、塑料、金屬等,也可以選擇多種材料混合搭配。
桃花塢木刻年畫雖然有很多的題材和品種,但是長期以來的表現形式都是單純的二維模式,過于局限和單調。年長一代的人對桃花塢木刻年畫有著深深的認識,所以對這種形式習以為常。但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他們對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了解較少。要想使桃花塢木刻年畫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使它適應當前信息化時代。相關工作者可以利用媒體來提高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傳播能力和擴大其影響范圍。將傳統的經典元素和現代設計相結合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迪士尼電影之前對《阿拉丁神燈》和《花木蘭》的制作改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桃花塢年畫,我們也可以采取這種數字媒體的方法。例如,在桃花塢木刻年畫中有八仙,我們可以把八仙的人物設計成動漫造型,把八仙的主題故事制作成動漫形式分集播出,使其既能夠展現傳統文化元素,又可以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另外,很多人對桃花塢的作品不甚了解,我們可以通過影視形式將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生產制作過程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桃花塢木刻年畫,讓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再是只有少數人了解的一種快要失傳的工藝。另外,相關工作者也可以通過微電影或紀錄片的形式完整地記錄蘇州現有的桃花塢木刻年畫老藝人的手藝,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了解。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蘇州當地名片的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是在蘇州這座具有兩千多年文化歷史的古城中逐漸積累形成的。當下我們除了要對其進行傳承外,還需要對其進行創新,把桃花塢木刻年畫和當代文化發展融合起來,進行創意設計和構想,對桃花塢木刻年畫進行新的展現和表達。這樣既能有效地繼承傳統文化,又能提高桃花塢木刻年畫在當下的效益價值,讓它更好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