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燕 云南大學
在20世紀的現代藝術思潮興起之后,杜尚無疑是最大爭議的藝術家。他反理性,反規定,不接受任何定義、教條。1917年,他用命名為《泉》的瓷質小便池挑戰了藝術的底線,把一種不斷強化的反叛情緒帶入當代藝術領域,讓當代藝術的進程為之而改寫。觀念藝術家從中得到啟發,觀念藝術開始表現多樣化,藝術表達不再局限于畫布上,挪用并列、篡改置換、轉化再造等方式推進了當代藝術的發展。人們不禁反思:“什么是藝術?”“架上繪畫是否已經死亡?”杜尚之后,現代藝術和大眾文化的興起,使很多藝術家逐漸擺脫傳統的桎梏。觀眾對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的接受度和欣賞力有所提高,架上繪畫受到了巨大沖擊,被附上了“過時”“消亡”“商業化”一系列標簽。本文從架上繪畫在當代藝術的處境出發,分析杜尚的觀念藝術對傳統架上繪畫的意義,著重闡述觀念藝術和傳統藝術的區別,希望架上繪畫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長遠發展,形成不竭的動力。
早期的西方繪畫藝術,以表現宗教題材,神話內容為主題的大型壁畫為主,繪制于教堂、寺廟中。13世紀,架上繪畫已經產生,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加上楊·凡·愛克對油畫溶劑的改良和完善,架上繪畫逐漸興起。17世紀,從威尼斯畫派到荷蘭小畫派,架上繪畫進入繁榮時期。在西方文藝復興之后,基于市民階級對室內裝飾的需要,架上繪畫的小幅油畫作品滿足了市民階級的審美需求,成為不可缺少的裝飾品。19世紀,學院教學的方法、手段、目的均以架上繪畫形式為主。架上繪畫貫穿著西方繪畫藝術史,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亞、南北美洲國家和地區的藝術進程。
在觀念藝術出現之前,西方美術僅分為繪畫和雕塑兩個流派。有人說觀念藝術產生了裝置藝術,而裝置藝術又是雕塑的變形與轉換,這種說法并不成立。雕塑相對來說比較傳統,注重對自然的模仿,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裝置不是一種傳統藝術,它包含了設備和機械化的內容,且具有實用目的,具有功能性。實際上,裝置這一名詞是由90年代錄像藝術發展而來。簡而言之,裝置仍以表達思維觀念為先,雕塑更多注重雕塑本身的空間表現力。
反觀杜尚,他把對生命的思考變成藝術唯一的主題,并為這個主題找到了獨特的表述方式——完全放棄藝術的感性美,讓它成為服務于思想的工具。這是區別于一般繪畫作品和雕塑作品的理論思想,繪畫由最開始的點——線——面,杜尚刪繁就簡為面——線——點,到最后甚至去掉了那一點,他認為:思想本身也是一種藝術。由此,觀念藝術產生了。談及他的藝術理念,就不得不提到他最出名的“小便池”作品。“小便池”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是:“什么是藝術?”如果“小便池”是藝術,還有什么不是藝術?從達達主義開始,藝術家為自由而創作,但始終未曾完全脫離畫布和顏料,而杜尚真正打開了藝術的邊界,讓藝術有更多可能,重新定義了藝術。當藝術家順著杜尚的方式和觀念紛紛開始重新創作。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的誕生,讓很多人認為架上繪畫失去了地位,變得不再重要,反而成了“商業性價值”“舊觀念主義”的代名詞。正是觀念與形式的轉變,繪畫一度淹沒在“觀念主義”里,幾近消沉,激進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認為“繪畫已死”,觀念藝術對傳統繪畫造成了打擊,同時也刺激著創新。從19世紀攝影圖像的誕生,到20世紀杜尚的現代藝術登場,傳統架上繪畫在曲折動蕩中搖搖晃晃,但始終未曾消亡。邵大箴先生曾說:“繪畫未曾消亡,回歸是大勢。”每個藝術流派產生背后其社會原因和合理性。“‘繪畫消亡論’的出現對于傳統藝術是一個打擊,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這會對傳統藝術產生兩種作用。第一是壓制,第二就是刺激它重新生長。”
杜尚說實際上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這就是藝術創作中純粹的民主,如果引申杜尚的概念,實際上就消除了作為一種特定的人類努力的“藝術”。杜尚在晚年用他標志性的惡作劇口吻說過,只要會呼吸就足夠成為一名藝術家了。這些言論也許過于夸張,但不能否認今后不會實現。杜尚在一個理論假設中談到了“繪畫唯名論”,提出藝術應該朝著最純粹的簡潔狀態發展,或許純粹的“思想藝術”就是最純粹的成果。杜尚的貢獻之處不是賦予了現成品美的定義,而是提出了純粹的藝術的理性倡議。
如今,人們對各種流派、風格的藝術包容度越來越廣泛,觀念的解放給了時代的藝術家在架上繪畫創作上更多的素材和自由度,多元化的價值和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多樣化的藝術創作語言,使藝術家對傳統藝術產生了惶惑與質疑。在當今藝術商業化背景下,從事架上繪畫的藝術家必須面對現實世界進行再度思考創作,以多樣、創新、出彩的語言來表達自身的追求。任何藝術流派,風格的形成絕不是靠嘩眾取寵、一朝一夕就可以沉淀下來的,而是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經過無數畫家的探索,最后由量變達到質變,產生出符合時代進程的優秀的藝術流派。架上繪畫的歷史不僅是畫家的歷史,更是人類的歷史,在人類的文明社會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