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強 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應該深深根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力求創作出具有不同民族特色與地域文化的優秀作品,在充分表達民族風情的基礎上,充分弘揚當代的中華文化與中華精神。這不僅僅是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更是民族舞創作者及文藝工作者的職業追求。
當前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創作上出現了兩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首先,很多民族舞蹈藝術創作者在進行民間舞的創新與發展過程中過分重視原生態的表達,但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過于展現原生態的民間舞蹈作品已經很難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既無法有效吸引大眾深入了解相關民族文化,也無法充分展現民間舞蹈的魅力。盡管民族民間舞大部分起源于民間原生態的文化與習俗,但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還要充分考慮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通過適當的創新與調整將民族性與時代性進行有機融合,從而激發觀眾更深刻的藝術共鳴。其次,部分民族民間舞者在創作過程中過分考慮時代性與社會性,在科技與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舞蹈觀眾的審美理念與審美需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中國民族民間舞也在不斷改變,但是這種改變在無形之中也給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沖突與挑戰,即如何才能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入時代特征。部分舞者在探索過程中為了迎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過分追求現代元素,從而使很多民族民間舞蹈變得既沒有原生態的民族特色,也無法引領時代的潮流。如果一個舞蹈作品不能充分表達出特定民族的文化內涵,就無法實現真正的發展與創新。對于民族民間舞創作來說,首要的就是傳承民族特色與民族文化,在把握民族性與歷史性的基礎上,適當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與改革。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多個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生活習俗與文化特色,因此在進行民族民間舞創作時,需要充分深入民族生活的內部,從不同的民族信仰與民族風情中尋找創作靈感。與此同時,面對社會的進步與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在進行民族民間舞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充分融入時代因素進行改革與創新[1]。作為民族民間舞者,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擺脫傳統民族民間舞傳統創作模式中過于看重原生態的束縛,在舞蹈題材的選擇、舞蹈動作的編排及舞蹈風格的設置等方面進行情感與技術層面的創新性表達,開創富有時代氣息的民族民間舞蹈風格,從而使民族民間舞蹈更能夠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理念。
以經典的民族民間舞蹈《春》為例,該舞蹈是著名的朝鮮族舞蹈,無論是舞蹈的語言風格還是整體調性的表達,都具有獨樹一幟的鮮明性格。創作者在充分保留朝鮮族地域特色與文化風格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采納與融合了一部分西方現代舞的舞蹈語言與舞蹈風格,如在音樂劇目的選擇和舞蹈造型的創作甚至舞者造型的設計等各個方面,都充分展現出了一個生動直觀的“春”景畫面與“春”之感覺。而且這個舞蹈作品綜合融匯了朝鮮族的民族特色與現代化的西方元素,剛柔并濟,動作流暢,情感充沛,富有韻律感與動感,將“春”日的生機與活力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都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整個作品在有效把握民族核心要素的同時結合了當代舞蹈觀眾的審美需求,這也是這個民族民間舞蹈能成為經典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科技與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觀眾接觸到的舞蹈種類與藝術作品的增加,人們對舞蹈作品的審美標準與藝術追求也在日益提高,這就在無形之中要求民族民間舞蹈在創作時要開始考慮進行一些改革與創新。但是這種改變并非將民族原生態的東西全都改得面目全非或者直接拋棄民族特色進行完全西洋化的表達,而是在尊重傳統特色與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原生態與時代革新之間的融合[2]。其中涉及舞蹈動作語言的設計與創作還是要回歸到民族與傳統中,充分保留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符號與文化內涵。而且,創作者要深入掌握各民族的民族歷史、風土人情、氣候演變、文化習俗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中提取出屬于不同民族的民族符號。
例如,經典的民族雙人舞蹈《老伴》就是舞蹈創作者在深入了解膠州地區的民族特色與生活習慣之后所提煉出來的帶有濃郁的膠州特色的民間舞蹈。創作者在真實體驗、感受過膠州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之后,結合膠州地區特有的秧歌動作,通過特定的角度與主題,直觀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對富有膠州特色的老年人攜手相伴的畫面與形象。在簡短的幾分鐘內,充分表現出了老年人雖然激情不再,但“夕陽晚紅老來陪伴”的人生經歷。通過這個民間舞蹈作品可以發現,只有深入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創作者才能更好地挖掘出獨具該民族特色的民族符號與民族特征,而且這類作品的存在無形之中也在不斷推進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創新,在充分展現民族符號與民族文化的同時,給予觀眾一種深刻的人生感悟。
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過程實際上就是將群眾生活與藝術創作家的想法進行有機融合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任何民族民間舞蹈都是對實際日常與社會生活的寫照與折射。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應該從民族傳統與時代特色之間的結合出發,不過分追求原生態的民族特色表達,也不過分注重現代社會的發展,在結合觀眾審美需求變化的基礎上,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這就需要創作者在選擇題材的時候把握合適的尺度并具備一定的獨特視角,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又能展現時代的特色。
例如,以中國朝鮮族經典的舞蹈《扇骨》為例,這個舞蹈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傳統的民族文化與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之間的鏈接與融合,一方面充分表達出了朝鮮族的風格與特色,另一方面合理結合了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朝鮮族舞蹈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氣息的變化來帶動肢體動作的變化,該舞蹈的主要動作是通過膝部的屈伸來帶動全身肢體的不斷變化,從而展現出一種流線型的韻律感,進而表現出朝鮮族女性的婀娜姿態。除此之外,創作者還在此基礎上挖掘出一個創新點,突破了傳統風格的桎梏,讓舞蹈氣息的變化更加擴散與突出,進而使舞蹈的動作力量得到進一步延伸,更加深入地表達了朝鮮人民對自己民族的深厚情感。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藝術表達形式與民族文化展現方式,承載著我國數千年的歷史文明與各個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內涵。在經濟與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要想繼續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必須在充分結合時代特色與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基礎上,深入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并從中挖掘出獨樹一幟的民族內核與民族題材,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提高民族民間舞的整體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