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平
(上海長征醫院骨科,上海 200083)
頸椎后縱帶骨化癥(OPLL)是由于頸椎后縱韌帶異位成骨,骨化物壓迫椎管內神經組織導致的疾病。由于骨化程度較嚴重時,可導致椎管狹窄及脊髓受壓,四肢麻木無力,甚至導致癱瘓,需及時手術治療[1]。目前主要治療手術方式仍然存在切骨化物時操作難度較高,并發癥多。我科史建剛團隊實施一種全新的頸前路手術方式---ACAF就是頸椎前路椎體骨化物復合體前移融合術,使脊髓和神經根充分達到減壓的同時,還減少術后硬脊膜外血腫、腦脊液漏的發生,并大大降低了脊髓損傷的風險,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改善[2]。這對護理來說大大減輕了護理的工作量,2018年8月—2019年2月,行ACAF68例,在圍手術期進行了系統的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齡23~81歲,平均 51.5歲;59例為慢性發病,其中有7例患者曾行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術或頸椎后路半椎板切除減壓內固定術,2例患者伴有頸椎過伸傷。所有患者的癥狀、體征與影像學檢查均符合頸椎OPLL的診斷。
①全身麻醉下,常規頸前路顯露,暴露至椎前;②去除責任節段骨贅、椎間盤;③磨鉆去除椎體前部部分骨質;④植入融合器,放置頸前路鈦板;⑤ 兩側鉤椎關節處開槽;⑥ 前移椎體致爪物復合體;⑦鎖緊鈦板,骨槽內植入骨塊;⑧逐層關閉傷口[2]。
所有患者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神經癥狀加重2例、腦脊液漏1例,經護理干預后均順利恢復;3例患者術后出現咽不適感,術后1-3周左右消失;其余本組患者均未出現術后血腫、切口感染、食管瘺、深部感染、血管損傷或術中脊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術后周復查頸椎MRI評估脊髓壓迫的解除效果,通過術后MRI發現,本組所有患者均取得了充分的減壓效果。本組均無死亡病例和護理并發癥發生。
2.1.1 一般護理 指導病人正確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縮唇呼吸,增加肺活量。頸椎部手術風險性大,易產生恐懼和緊張心理,請手術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詳細介紹手術方法、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1.2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 因切口一般采用頸前右側入路,將氣管、食管向左側牽拉,正確的氣管、食管推移訓練可顯著降低血壓、心率、呼吸及奮咽次數在手術中的波動幅度,減少手術風險,故訓練在術前3d~5d進行。
2.1.3 前置功能鍛煉 在術前給予相關知識宣教及功能指導,術前2 d開始①踝泵運動;②抓握和精細動作練習;③直腿抬高練習;④抬臂練習。每日堅持鍛煉,熟練掌握各動作的要領和準確度。
2.2.1 一般護理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術后平臥4-6h,頸部限制活動。正確配置合適的頸托,翻身時應保持頭、頸、肩、軀干縱軸一致,固定頸部翻身、床上移動,并指導病人配合。
2.2.2 切口及引流管的護理 注意觀察術區敷料情況,如有滲血或滲液,給予及時更換。頸部腫脹發硬、呼吸困難癥狀等時警惕術區血腫形成[3]。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若引流量多且稀薄、色淡,考慮有腦脊液漏的可能,應立即停止吸引,讓患者采取頭低腳高位,并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一例患者出現腦脊液漏,經處理痊愈出院。
2.2.3 脊髓神經功能的觀察 術后指導患者下肢末梢關節開始主動活動,評估患者肢體感覺、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本組無患者出現異常。
2.3.1 術后當天,患者麻醉清醒后,即開始行肌肉等長收縮練習,從上肢末梢開始給予按摩及下肢被動活動。
2.3.2 第一-三天,晨坐起后無不適開始下地活動,除了雙手握力練習和手指屈伸練習及精細動作的訓練,還可以做開始做擴胸運動、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協助患者行上肢抬高和關節被動活動,踝泵運動、直腿抬高、精細動作等掌握的程度
2.3.3 第四-七天,患者戴頸領離床活動,注意防止跌倒。根據病情開始行梳頭鍛煉,兩上肢交替進行,肘關節、肩關節屈伸鍛煉,開始輕柔的頸椎屈伸運動練習,可促進椎板成形術后頸椎運動功能的康復。
2.4.1 一般指導 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補鐵易消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多補充優質蛋白質食物,忌食用如人參,西洋參、辛辣刺激等。
2.4.2 康復功能鍛煉
早期康復訓練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經評估患者病情,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出院后患者可跟著科室自制視頻一起做全套頸椎操動作,并定期隨訪,督促患者堅持規范鍛煉。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的患者行ACAF,成功的手術只有結合科學規范的護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手術效果。對于本組患者將功能鍛煉指導前置化,提到術前完成,能使患者提前掌握鍛煉的方法和強度,在術后即可自行鍛煉,能節省宣教時間,亦提高工作效率。??谱o理干預具有規范化、人性化等特點,能充分體現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對康復管理中的主動作用,提高病人治療和康復的依從性,積極配合功能鍛煉,這一康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