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廣西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廣西南寧530299)
個案信息。女生F,20歲,身高165cm,中等身材,長相清秀,大二在讀學生,漢族,農村戶口,父母雙全。12歲時,因母親希望她能在城市里獲得更好的教育質量,將她安排在了南寧市一所寄宿中學就讀,因離家較遠,常年下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逐漸減少。心理咨詢時間為2020年5月30日和2020年6月16日,共會談2次。女生F為本校在讀學生,咨詢免費。2020年5月29日下午女生F的輔導員與學校咨詢師聯系,并告知咨詢師該生在輔導員辦公室一個下午哭得泣不成聲,由于其當時過度痛苦和語句不連貫,輔導員無法問詢到事件發展的具體原因和狀況,希望學校咨詢師能給這位同學提供心理咨詢,女生F也主動預約咨詢師希望獲得幫助。
校園網絡暴力事件發展過程。女生F主訴:前男友在分手后將兩人的交往信息以長篇日記(約3500字)的形式發布到他的QQ空間,并在一兩天內在被同校同學瘋狂轉發,轉發次數大概有幾千條。該男生的網絡日記從兩人認識的年月日寫起,將自己的和女生的個人信息(包括所在年級、班級、女生的樣貌)、生活習慣(包括性格衣著打扮習慣、喜歡口紅的牌子)、兩人交往的細節等等屬于戀人之間的隱私信息公布于眾。女生F認為該男生的網絡日記的大部分內容是從男生個人的角度出發寫出來的,帶有一定的個人情緒和立場,與事實不符。首先,和男朋友分手是這次事件引起她情緒崩潰的原因,情感的失落讓她如負重創。其次,網上的分手事件引起了在QQ空間上全校同學的圍觀和議論,她覺得無法辯駁,感到很無力。
經輔導員查實該男生的QQ空間,證實該男生確實做出了上述行為。對于該網絡日記的內容是非屬實,男女雙方各執一詞,但這篇發布在QQ空間的日記下面的確得到了很多同學的點贊和認同的評論,有的評論甚至有直接辱罵該女生的話語。
女生F求助動機。女生F期望通過心理咨詢緩解她的焦慮情緒,走出情感陰霾,并希望這次網絡事件能得到學校的公正處理。
女生F第一次與咨詢師見面時眼睛紅腫,不停地哭泣,她是主動來訪,并能做到問答自如。第二次見面時女生F衣著打扮隨意,化淡妝,神情落寞。
根據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心理學原則,女生F人格穩定,自知力完整,有主動求助欲望;女生F心理問題由現實刺激引發,內心沖突為常形;女生F情緒低落,甚至會經常哭泣流淚;自我評價低,無用感強烈;自我感覺經常處于灰心喪氣狀態;逃避社交,不想面對學習;愉快感減少;食欲不振,失眠;女生F的主導癥狀是難過和失望,情緒反應在正常范圍內,心理問題沒有超過三個月。
近期目標:緩解女生F的焦慮情緒,幫助她能夠進入期末考試復習狀態,改善睡眠狀況。最終目標:幫助女生F走出情感的失落和傷心情緒,提升女生F在自我、人際關系、適應性、認知和學習方面的功能。
第一次心理咨詢,咨詢師通過攝入性會談傾聽、共情、給予女生F充分的尊重,建立了安全的、穩定的和良性的咨訪關系,積極地關注女生F的訴求。女生F哭訴與發布網絡暴力的該男生的戀愛過程。咨詢師讓她宣泄內心的不滿后,引導她練習呼吸放松療法平穩情緒,并開導她以學業為重,將生活重心轉移到學業上,以轉移對此次事件的注意力。該女生接受咨詢師的引導,在第一次心理咨詢結束時的情緒是平靜的,也愿意勇敢面對這次事件。
此后,咨詢師和該女生的輔導員溝通,積極關注該女生的狀況,以避免危險的事情發生。輔導員也非常用心地安排該女生的好友和她分享心事,并時刻注意觀察該女生的行為。輔導員還對事件中的男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其撤銷已發布的日記,男生也及時刪除了日記。
第二次心理咨詢,該女生的精神狀態非常差,比第一次來心理咨詢時要清瘦很多。女生F主訴近期沒有食欲,經常做噩夢頻繁。常夢見親人和家人去世、孤立無助,或夢見自己被眾人圍攻,百口莫辯,被眾人大眾羞辱致死。該女生陳述近期時曾有輕生的念頭,但由于顧及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沒有實施自殺的具體行為。女生F本以為只要隨著時間的過去,同學們就會逐漸忘記這次事件的具體細節,沒想到網絡日記被轉發的越來越多,甚至連她以前在縣城的同學都知道了此事。該女生的父母在多次通電話中女兒總是泣不成聲,父母害怕她會有進一步的自殘或者自殺的行為,很擔心女兒的安危。
學校心理咨詢師對該女生F進行了心理疏導。根據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學校心理咨詢師還將該女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與相關各級單位領導、輔導員和老師進行溝通。輔導員和校級領導取得與其父母的聯系,共同商討處理此次事件的最佳處理辦法,努力降低事件的傷害,事件的處理過程如下:
(1)該女生的父母保持與其每天的視頻通話,給予其家庭支持和鼓勵。必要時刻申請進入校園看望女兒(疫情期間校外人員不得入校,如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出入校園通行證)。
(2)輔導員囑咐女生F隔壁宿舍的好友繼續給予其同齡人在心理上的支持,并積極關注其情緒變化和行為。
(3)我校學工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召集相關知情同學,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請同學們不在網上議論他人的是非,不要做傷害他人的網絡看客[3]。
(4)輔導員與發布校園網絡暴力日記的男生進行第二次談話,并對該男生進行法律[4]和思想品德教育。該男生與輔導員談話后,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其QQ空間對自己早前發布日記的行為發表對女生F道歉書,并在輔導員的陪同下公開跟女生F道歉。
(5)女生F和父母接受了該男生的道歉,接受學校的公證處理,女生情緒得到緩解,讓她體會到被理解和被尊重,也同意原諒該男生的行為。
通過前后2次心理咨詢,女生F的焦慮情緒得到緩解,精神狀態轉好,能積極投入期末考試的復習,與前男友的關系得到和解,與同學間的人際關系得到發展,總而言之,心理咨詢基本上達到預期的目標。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特殊原因,大學生在現實的校園生活中的各種社交活動和體育活動被限制,大學生缺乏對突發事件的應對經驗、分析和決策能力,情緒不夠穩定,容易受他人暗示,行為較沖動,此時社交媒體平臺很大程度上容易成為大學生負面情緒的宣泄窗口。學校各級領導、輔導員、心理咨詢師通過加強在疫情期間對大學生情緒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的部署工作,使得此次事件得到學校公正和合理的處理,扭轉了事態的發展,保護了對女生F的生命安全,沒有使悲劇發生,順利渡過了這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