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清 郝祖璇
(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在我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明中,曾經有一個叫民國的時代,民國是一個不安的時代,在這一段時間內,藝術設計經歷了各種革命,同時也受到外國古典、印象等流派的影響,民國時期的美術從側面記錄了社會文明的進程,并且出現了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這個時期的國門敞開,西學漸進,藝術受到商業發展的需要,民國美術設計便應運而生。那個時代被譽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雖然中國藝術漢字的發展歷史很短,但它早已成為漢字字體藝術的一部分。在沒電腦之前,很多廣告用字、書籍封面字體都是人工書寫而成。大量的民國雜志、報紙中都呈現出非常精美的美術字設計。
20 世紀30 年代,民國時期開始出現“藝術性”的稱謂;美術字,是在原有的字體結構上經過一系列加工、美化的字體,給人一種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字體含義,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富有“圖案設計”或者是“裝飾設計”美術字設計,有別于現代電腦字庫中的字體設計,尤其在當時還包括了“圖案文字”“圖案字”的叫法。在上述中所說到的“圖案”或“美術”名稱,都是來自Design 和Fine Art 的日文翻譯,這就能說明民國時期的美術字受到日本近代字體設計的影響頗深,包括日文期刊、書籍著作和留日學生的交流傳播。
然而,民國美術字的興起至盛行卻也不能忽視西洋藝術、西方現代設計對當時中國的影響。新藝術運動的裝飾藝術風格于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在西方掀起浪潮,對當時的印刷技術產生了比較大的推動作用,因而平面設計也站在了變革的風口浪尖上。特別是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思想在歐洲掀起浪潮之后,包括德國、俄國和荷蘭在此思潮中所提出的對字體設計的新看法,強調字體用于傳播信息與功能需求而被廣泛應用在以商業為主的領域,再通過一系列的商業貿易渠道經由日本傳到中國。
我國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民國美術字必然是在漢字的基礎上進行變化設計的,歷史記載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這些甲骨文大多以自然為靈感,或者是以人的活動方式為圖形元素記錄下來,文字外形有一定的象形意義,漢字歷經了非常漫長的衍變過程,隨著人類智慧的進步以及時代的需要,字形愈發簡化。所以,民國美術字從根本上說也是我國字體設計的一種形式,并且,在這一時期,隨著印刷行業的進步,使得美術字的設計更加多樣化。如此多樣化的美術字設計與當時的商業因素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影響密不可分,在今天,民國時期的美術字為現代平面設計提供了極大的參考價值,將民國美術字古為今用,就需要對當時美術字的特征做一個深刻的分析。
當時西方國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中國沿海城市相繼開埠后傳入,如最早時所謂的五洋(洋火、洋煙、洋皂、洋油、洋燭)傳入,以及衣食住行方面都對人們有所影響。這些逐漸被大眾接受并走進百姓生活之中的西式形態,雖存在本土化問題,但自西方所帶來的商業經濟和發展模式,就為中國現代商業美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因為商業要實現價值必須透過商品的推廣,而商品推廣要面向大眾展示就要通過文字、圖像的方式進行表述,這就包括了包裝、書籍、標志以及各式的廣告,而伴隨著的商業美術概念傳播到中國,就迅速為國人所接受和運用。綜合以上背景來說,民國美術字在特征上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整體字的特征外形夸張,變化各式各樣,商業化特征在這一時期有明顯的體現。
對民國美術字的整體特征有詳細了解之后就可以將其古為今用,在此進行深入分析并運用在不同的字體創作中。在古為今用的這個過程中,第一步需要對眾多的民國字體設計進行篩選分類,針對不同的風格找到自己想要參考的方向。參考民國時期雜志封面的標題字時,首先整體風格是簡潔大方,再之需要觀察的是整體字的外形比例,也就是所謂的長寬比例,案例一中的字明顯是偏瘦長的一款美術字,其次需要仔細觀察筆畫的特征,簡單概括為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這一款美術字筆畫具有橫細豎粗、點撇捺具有幾何化的特征,在總結完筆畫的特征之后,需要觀察字的細節:重心、中宮等細節上的變化,除此之外,在今用的過程中要做到無招勝有招,在遇到參考字中所沒有的筆畫時,就需要自己進行合理的變化和調整。
總之,民國時期的平面設計無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對當代藝術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民國美術的研究和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在這一段歷史里,我們有著驕傲的藝術大師、藝術作品,在當今社會下,我們應當重新拾起、重新認識并深入研究我國獨特的藝術文明,從中汲取營養,傳承我國的傳統藝術文化,提進一步高國人的審美性,為我國現代文明化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