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建凱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神話”一詞并不屬于中國文化,而是源于希臘語,意思就是關于神與英雄的故事。而中國古代神話的誕生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發展基礎,在古代神話中,滲透著我國原始人們的生產、生活觀念,這非常值得后世探究,同時,挖掘其中的多方面的元素可以為后世文學創作提供靈感,非常利于中國后世文學的創建和發展。為此,本文著重對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進行分析。
在我國古代,人們非常崇尚自然,認為一切自然物都與人類似,此種類似主要指的就是具有意志、性格、情感等,因此,才有了自然神的形象,比如風神、雨師、雷神、電母等,而自然力量則是這些神仙所創造出來的。
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中,英雄神的故事居多。主要是因為在原始社會中,生產力不足,再加上原始人類經常受到自然的迫害,所以誕生了英雄,將困苦的百姓解救出來,這是人們一種非常美好的期望。比如大家熟悉的《后羿射日》,這表現的就是當時原始人類與干旱的斗爭,從而賦予了弓箭威力,解救人們與水火之中。還有《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故事,這些不同的神話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類無窮的智慧以及頑強的意志力。
在原始社會中,由于生產能力低下,所使用的生產工具也非常繁重,使得人們勞動非常辛苦,所以,處于當時的人們非常想要減輕勞動強度,提升勞動效率,因此,便幻想出許多異人異物的故事。例如人身上可以長翅膀,在天上自由翱翔;手臂非常長,可以直接到達地面。
在原始社會中,不僅有神話,還有信仰,這二者雖然都是人們思想幻化出來的,但在本質上存在較大差異。因為信仰屬于一種對神的服從、妥協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消極、被動地接受。而神話不同,在神話故事中,體現的是一種積極樂觀主義,崇拜英雄的思想,同時在神話故事中,也充分反映了面對自然災害時,人們勇于與自然斗爭,也積極探索未來的精神,神話故事的改變,所體現的是人們對改變現實的美好愿望,對人們具有積極向上引導作用。因此,這種追求美好的思想對后世作家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作家的作品也都體現出了美好。例如,從莊子、李白、蘇軾、郭沫若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在莊子的《逍遙游》中,其中展現的事物,就是莊子想象出來的。而在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中,也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出受到了神話故事的影響,如關漢卿、司馬遷、曹雪芹等的作品。
神話故事中所體現的內容,為后世文學創作拓展了題材以及想要展現的藝術形象,通過對故事的模仿、改編、引用等多種方式,古為今用,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內容以及作品表達方式,為作家展現作品形象,提供了豐富了源泉,促使作家在表達手法上更是豐富多樣。例如,先秦諸子的散文、《西游記》、《封神演義》等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以及展現都體現出了神話故事對其巨大的影響。從唐代詩人作品看,其中有很多都是原始于古代神話,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詩人李白,后人將其后定義浪漫主義詩作派,而李白詩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古代神話的影響。從其大量的作品中,不難發現,較多的引用了神話典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這其中所描繪的正是神話世界,構思了一種奇幻的境界。再比如,《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大鬧天宮”的故事,其取材于《山海經》中的“刑天與帝爭神”的故事。
神話雖然是不現實的,但其創作的根源來自現實生活,所以說神話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通過神話故事,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現實生活,后世作家深受其浪漫主義色彩影響,可以提升作家藝術想象力以及構思能力。例如,屈原的《楚辭》,其中蘊含了多種神話材料,特別是《天問》中,詩人使用了大量的神話作為素材。而上文提到的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也是應用了大量的神話色彩,而《蜀道難》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如果只從表面看,僅僅是幻想,但挖掘其深層含義,則充分體現了李白對當時政治黑暗和腐敗的不滿情緒。再比如《張生煮海》《概花緣》,魯迅的小說《故事新編》等,這些作品都受到了神話中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影響,意圖通過神話故事反映現實社會的現狀。
總之,縱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其中所要表達的正是原始社會人類渴望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體現的是人類勞動經驗的總結。中國神話見證了原始社會的發展,也通過展現一些女性形象反映出當時母系社會的情況。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神話中蘊含的浪漫主義精神及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對后世文學創作都有著廣闊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