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格
(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邢臺 054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之根、之魂,為醫學生德育教育提供了豐厚的思想資源和重要的現實借鑒。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醫學生德育之中,教導醫學生自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律己修身,以崇高的道德準則和理想信念促進良好醫德養成,是新時代醫學院校醫德教育至關重要的命題。筆者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融入醫學生德育工作主要通過以下幾條途徑。
醫德醫風培養是醫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課堂是加強學生醫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大力實施課程育人工程,把醫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對于增強醫學生中華文化自信、培育愛國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學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國學教育》課,并加強教材建設,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結合醫學生專業實際,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連珠成串,編寫校本教材,通過課堂講授、經典誦讀等形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大醫精誠”“仁愛和人”的核心思想精髓,教育引導醫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心愛好者、忠實踐行者、積極傳播者。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倫理道德,許多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精妙文章,妙語天成傳誦至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意識、針對性地引入優秀傳統文化有關內容,通過講授或討論,可啟迪思想、引發共鳴,深化和拓展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比如,在講解理想信念、人生價值的問題時,引入戚繼光抗倭、錢學森回國的故事,可強化同學們學習英雄、報效祖國的意識;在講到刻苦鉆研、認真學習時,講述“葉天士拜師”“張仲景望診侍中”等名醫成長成才故事,可增強醫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樹立濟世為民的職業理想。
專業課往往比較枯燥,醫學專業課更是如此。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有機滲入醫學專業課,有利于豐富知識、增加趣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結合具體課程,從備課到講授、從作業到考試各個環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醫德元素,將醫學家的鮮活事例、醫學重大成果形成中的感人事跡引入課程,增強醫學專業課的思政育人功能。為增強醫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案例分析、情景演示、專題討論等多形式學習,引導學生在深入的思辨中形成正確的醫德認知和崇高的職業理想。
“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大力實施實踐育人工程,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醫德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從課內到課外、從認知到行動的轉化,做到知行合一,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和醫德水平。
節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根據時代要求和學生現實需要,“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學生內心,進而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比如,在元旦和春節開展民族文化傳統教育,強化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清明節為先輩先烈掃墓,教育學生銘記歷史、奮發圖強;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開展黨史軍史國史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兒童節、重陽節、勞動節開展相關實踐活動,進一步弘揚“老吾老及人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傳統美德,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層面的要求,仁愛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醫學院校要積極組織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青年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深入農村,深入街道社區,開展無償獻血、扶老助幼、送醫送藥、健康宣傳等活動,使學生在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中長見識、強技能、育醫德、鑄醫魂,培養“大醫精誠、仁愛和人”的價值追求,肩負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責任。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對醫學生來說就是要融入學習生活的每個環節,尤其是臨床見習實習。醫學是實踐科學,醫學生除了要在學校勤學苦練,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操作技能外,還需要充分利用到校外見習和實習的機會,到醫院、到病房、到病床邊,親身感受和真實體驗實際工作情境。醫學院校要立足“德藝雙馨”標準,突出醫德醫風教育培養,對見習實習的目標任務、具體內容、人員管理、結果考核等做出安排,使學生在與同事的合作共事中,在為患者診療康復中,在對成功失敗案例的反思中,培養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體驗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同事相處之道,涵養以患者為中心、敬畏生命的大愛情懷,矢志不渝成長為合格的人民健康衛士。
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培養能夠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與醫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實踐密切相關。醫學院校應大力實施文化育人工程,在校園文化中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成就,拓展醫學生德育空間和渠道,增強醫學生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靈動的,體現建設者的情感和意識,作為醫學院校,道路、樓宇、雕塑等教學、生活設施,不論顏色選擇、造型結構、編號命名,都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使身處其中者能感受到濃厚的醫學氣息和文化積淀。醫學院校應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在室內外公共場所,利用傳統和現代的手段,通過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形式,對古今中外的勵志名言、名醫名家、歷史典故、職業道德等進行展示和宣傳。總之,要充分利用學校一景一物、山水林路的以文化人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熏陶學生、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引導他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自覺把高尚醫德、精湛醫術作為自身不懈追求。
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成立國學社、文學社、琴棋書畫社等學生社團,打造經典晨讀、經典學堂文化項目,展示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開展校園文化節和主題班會,利用文化沙龍、征文、辯論賽、知識競賽、道德模范事跡報告會等形式,營造“以史為鑒、談古論今、共鑄良醫”的良好氛圍,弘揚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
根據學校辦學理念、發展歷史、專業設置、德育特色,加強校史館、醫學史館、生命科學館、人體與疾病展館建設,設立開放日,讓學生在自主參觀學習中實現自我教育,接受文化熏陶和精神滋養。同時,充分利用當地或周邊博物館、紀念館、紅色歷史遺跡等教育資源,開展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使大學生實地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在理性思辨與現實感悟中,增加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踐行能力,激發心向祖國、情系民生的忠誠、仁愛情懷。
要綜合運用報、網、臺等校園媒體,創新宣傳方式,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要善于發揮新媒體在傳播文化、弘揚道德、傳承文明等有力優勢,強化醫學生德育實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普及文化傳統常識、賞析名篇佳句、展播醫學名家微電影,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實現德育教育課內課外、網上網下多形式融合聯動,使醫學生愿意看、看得懂、記得深、用得上,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