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梅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現階段的高等學校在創新創業方面教育方面還不夠完善,只有基礎性的課程,所教授的也只是教材書本知識,相應的載體和平臺建設不完善,使得學生所學內容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學生是國家力量的貯備人員,因此要加大創新創業教育的關注,為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做出保障。
對于創新教育而言,各領域的理解也有所差距。國家規范化的概念就是通過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切的教育活動都以創新意識的培養為基礎展開。隨時代的發展,國家越來越注重高校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力度。相比較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教育更有難度。而創業教育的重點就是開放性。在社會人才市場中,擁有創新能力和冒險精神的人才會成為各大企業的競爭對象。因此教育階段要以這個目標為基礎,這要求教師擁有較高且全面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從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教育,挖掘學生的無限可能性。
對于創新教育而言,除了對學生要進行基本素質教育外,要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創業創新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讓學生能夠正視問題,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活動中適當開展實際操作技能培訓課,提高學生自身價值。實踐育人的創新創業教育要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導向,不斷尋找適用高校的教學模式。
高校在開展實踐育人的創新創業體系中,要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開展。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要將相應的創新知識融入進去,讓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受到更高水準的教育。職業教育是將職業類型融入到普通教育當中,為社會培養出更優質的人才,以社會需求為培養方向。隨著教育行業的改革發展,每種教育模式都更為獨立、完善,具有特色。但是只關注傳統的教學方式,所教授給學生的理論知識會具有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就會忽視創新及創業教學內容,因此需要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傳統教育模式下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思維可以自由發展。而研究性的高等院校,將關注點落于研究,使得學生的思維專注性更高。傳統的大學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但發展能力不強,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干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形成更好的創新理念,高校就要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對校內的管理方式也要開展優化調整,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打下堅實基礎。
高等教育學校的實踐育人教學模式要以教育為載體,通過實踐學習,提升學生自我綜合能力。實踐育人創新創業的教育不能是臨時性的,不能為了教育而教育,要用可持續發展觀對待學生。要開展專業性的課程,加大學生對于某一專業的認知,根據專業設置教育體系。高校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帶給實踐創新創業教育的條件也有所差距,在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的過程中,提供給學生選擇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據實踐項目的不同來制定教育目標,為推進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打下基礎。
一個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成功者,首先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著清晰的認識,要有明確發展目標的能力,還要有極強的專業能力才能保證創業的可行性。對時代發展階段出現的商機有著敏感的洞察能力,能挖掘商品及顧客的潛力,善于與人交流能夠構建起全面的社交網。為了培養出這類型的學生就要從以下幾點出發。在高等教育開展實踐育人創新創業教學模式,有利于全民族的素質提升,對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進行相關載體和平臺建設的實踐中,要從國內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入手,要設計出合理且可行性較高的載體和平臺。
打造創業模擬實訓載體的目的是讓大學生能擁有創業相關知識和技能。在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階段開設模擬實訓,為大學生實施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具體的內容包括在高校內積極組織創業競賽的活動,推動學生開展項目研究。開設模擬實訓的機構,讓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同時積極與企業取得聯系,構建出實踐平臺,讓學生融入到實踐當中。
高等院校可對社會行業開展深入調查,有選擇地提供給學生創業項目。通過輔導員開展學生動員,結合自身能力進行推薦,選擇出創業項目并開始實踐。相對于風險較高的項目而言,高校要聘請專業人士開展風險預測,提高學生創業的可能性。高等院校可向學生提供更完善的資源,建立出創業空間并配備相關設備,讓學生能夠自行進行創業。
高等院校除了要運用校內資源,還要積極獲取校外資源。將大學生創業的范圍擴大,方便學生學習更為專業的創業技能,培養規劃和運營的能力,實現全面服務。建立創業平臺,及時公布相關信息。若高校有能力可設置專項扶助資金,幫助學生開展創業。
現階段我國的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尚未完善,并不能幫助學生實現創業,但也要積極建立起可行性較高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進而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