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偲
(長江日報,湖北 武漢 430000)
融媒體概念起源于媒介融合,20 世紀80 年代美國傳播學家普爾教授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中第一次提到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即媒介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我國媒介融合可以追溯到三網合一,從媒介技術融合研究開始,隨著手機等智能移動設備以及4G網絡的普及,互聯網運營思維為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研究方向,當前關于媒介融合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方面的融合:所有權融合、策略融合、結構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
在這樣的背景下,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典型代表必須盡快完成轉型,同時選定轉型方向,形成具有特色的媒介定位。
報紙是否會消亡?自新媒體強勢崛起的那天起,這個問題就一直被學界和業界討論,鑒于多媒體短時間內擴大了受眾范圍,報紙經濟效益嚴重下降,似乎報紙只有“死路一條”,但實際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在報紙、廣播、電視長期三足鼎立的環境下,報紙的發展緩慢,但是并不代表報紙將一直走這條中庸之路。
以澎湃新聞為例,澎湃新聞是上海報業集團完成媒介集團改革后公布的第一個成果,以時政新聞為特色,符合報紙評論、民生新聞等多各方面,設有打虎記、中南海、人事風向、輿論場、知識分子等板塊,擁有自己的web 網頁、APP、公眾號、微博號。
根據微博實時熱搜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新媒體每時每刻都在傳播信息,但是受眾在面對新媒體新聞時往往抱有“等一等”的心理,在翻轉新聞的影響下,受眾愿意花時間讓信息“再飛一會”,經報紙媒體報道后再進行評論。由此可以看出報紙專業性決定其權威性,另外報紙擁有更多的新聞資源,更加專業的媒體工作者,在輿論引導方面也更具有影響力。所以報紙媒介不僅不會消亡,還具有決定重生的潛力。
融媒體在給受眾帶來更快的信息的同時,假新聞、翻轉新聞、廣告新聞等負面問題也不斷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因為融媒體概念不清楚、媒介含義界限模糊等導致報紙編輯無法適應融媒體發展。
通過觀察當前報紙媒介現狀可以發現,一方面報紙編輯受傳統媒介傳播理念影響太深,仍持有“以傳者為中心”的媒介思維,未建立受眾即客戶的觀念,在錯誤指導下,報紙內容、受眾定位不清。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應用不足,既體現在媒介工作人員對新媒介的了解程度不夠,還表現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數字化元素的缺失,雖然《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模式對報紙媒介轉型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的地方報紙來說沒有充足的媒介資源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報紙被稱為黨的耳目喉舌,將黨的政策、方針、理論及時的傳播給人民,將人民的問題、建議反映給黨,在這樣理念的指導下,報紙形成了抗戰中最重要的信息網。當前報紙編輯也應該加強正確政治指導對媒介工作人員思想構建以及媒介內容導向的影響,不僅報道時政新聞,也要積極的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同時擴大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重合范圍。
數字化新聞運營并不是簡單的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也不是鼓勵報紙盲目的建立自己的“中央廚房”,而是從樹立互聯網思維開始,到新聞與VR、AR、可視化等多媒體技術融合,再到報紙媒介內部的數字化運營。
地方報紙編輯應該看到縣級融媒體改革對地方報紙轉型的意義,整合地方媒介資源,建立多方共享的媒介數據庫。在媒介人才培養方面重視新媒體技術方面的培養,積極引進全能型人才,有條件的報紙媒介集團也可以形成機器人新聞與真人新聞共生的新聞生產生態,解放人力,有更多的時間投入連續新聞、深度新聞的采訪報道當中。
【總結】綜上所述,融媒體環境對報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報紙編輯必須盡快調整傳統報紙運營理念,全面把握當前報紙所面臨的現狀,樹立數字化理念,并逐步的將媒介融合理念與報紙集團運營相結合,打破各個部門之間無形的墻壁,充分發揮報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