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愉 吳連愉 鐘宇玲
(1.2.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與東京灣區并稱為全球四大灣區,是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是新時代對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發展的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在教育方面各有所長,香港在教育方面擁有一定優勢,可以帶動大灣區教育邁向國際一流水準。
高校英語培養的人才與我國的經濟貿易等行業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尤其在貿易上的往來日益頻繁,而這種頻繁的往來使得英語技能成了就業的敲門磚。但當今的高校英語教學在學生培養、教師教學與課程模式上都存在著問題,這使得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經過四年本科學習走上工作崗位時,由于缺乏一定的實踐能力,與社會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無法很好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處理問題。因此在這社會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大學英語傳統的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比如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四六級、專四專八等考試,這些考試的結果往往成為評價學生英語水平的核心標準。現今的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生培養、教師教學、課程模式等方面上。
高校英語學習主要以課程的教學內容為主,一般都會對重點的詞匯語法等知識進行系統學習,這雖然確保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但卻無法達到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失衡,沒有達到與人才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很多學生在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轉變過程中,職業適應能力較弱,在工作崗位上無法發揮出英語的技能素養與工作能力,導致組織協調能力和崗位責任意識等較弱。
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大多數還是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只是注重強調英語知識性內容的教學,課堂大多數仍停留在單詞講解與課文解讀上,未能夠在課堂上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未結合當前的社會背景與就業市場需求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未對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與應用實踐能力進行有效訓練和培養。更甚,盡管很多教師都意識到培養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文化交際能力的系統教學培訓,未能熟練掌握核心知識,無法科學合理有效地指導學生。目前我國有很多高校缺乏知識淵博的英語教師,另外,教師很少有時間和機會參加培訓,沒有時間和精力提高自身的英語素養和綜合能力。
現在高校英語教學的應試性太強,將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學生的學位證畢業證掛鉤,導致大部分學生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四六級備考中,而沒有培養自己的英語交流能力與應用實踐能力。同時,受長期以來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影響,許多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是相當局限保守的,他們只注重語法和單詞量,缺乏應用實踐能力與文化交際能力。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水平和實際的應用嚴重脫節,等走上工作崗位時才知道自己的英語能力根本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加強高校合作交流,提高合作辦學的質量。大灣區內高校教育各有優劣之處,比如香港高校的實力雄厚,澳門高校的特色明顯,但港澳高校面積有限、辦學空間較小;珠三角則有相對充足的土地資源、充足的科研經費、優質的招生資源。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高校之間進行優勢互補、合作辦學。高校可以從這四方面著手進行改革: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考核方式評定和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多元化,高校可以開設與學生專業有關的英語課程,例如醫學專業開設醫學英語、經濟專業開設商務英語等,因材施教,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達到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創新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課堂不該是單向的,而應該是互動式的。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鼓勵學生開口表達。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頭腦風暴,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也可以達到課堂授課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考核不應該只拘泥于筆試,應該要做到筆試與口試相結合。考核方式可以是模擬情景,讓學生現場發揮,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和口語能力,這樣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口語水平,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一步;加強師資力量,要有效培養大學生文化交際能力,需要從提高授課教師自身文化交際教學能力水平著手。高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會議,鼓勵英語教師提升教學技能、多參與相關的學術論壇,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鼓勵教師多學習、多走出去,積累自身的文化交際經驗,以此豐富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