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燕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中心小學,315143)
體態律動是當前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老師借助音樂伴奏和體態律動的結合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觀察中發現,利用體態律動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律動動作的展示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因此老師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自如地運用體態律動,根據學生的發展特征,對教學觀念不斷進行創新和優化,進一步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
活潑好動是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特征之一,學生對周圍一切的新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老師往往是利用語言對抽象的概念性東西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但不理解音樂知識,還容易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應用就很好的改變了這一問題。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肢體動作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就可以改變死板沉悶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來引導學生體驗體態律動。在欣賞音樂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運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通過體態律動也能讓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音樂教學中去。這就有利于學生和音樂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學生還能根據對歌詞的理解和整首歌的意境,適當的設計一些體態律動的動作,這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表現能力。
課堂的導入環節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老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可以利用豐富的體態律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除此之外,在教學前,老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前預習。在課堂開始后引導學生自己利用肢體語言,如點頭,拍手等動作來呈現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老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小學生都是活潑好動的,沉悶的音樂課堂也不利于他們對于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因此老師轉變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開展教學時要將學生作為主體,老師在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教學環境,來推動體態律動在課堂中的應用,這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例如,在學習《粉刷匠》這首歌曲的時候,老師可以結合歌詞引導學生將自己心中“粉刷匠”的樣子表現出來,“刷了房頂又刷墻,刷的飛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都呀變了樣”學生對于這些歌詞的理解通過肢體律動或者動作呈現出來,不僅能加深他們對歌詞的記憶,也能通過角色扮演,讓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理解水平、表達能力都充分地了解,對今后的分層教學可以提供有利的依據,當然音樂老師要對于學生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音樂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音調,節奏等抽象的音樂知識理解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利用體態律動就能將抽象的音樂知識直觀的表達出來。因此在學習音調時,老師就可以利用體態律動來進行教學。
比如:在學習一首節拍為4/4 的曲子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拍手來感受音調的高低,表現弱拍時拍一次手,表現強拍時拍兩次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就能對音調的強弱有直觀的感受,這利于學生對音樂的曲調記憶,也能讓學生對曲調有更好地理解。
在節奏的感知上也是如此,作曲家們都是通過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憂傷或者愉悅的心情,讓聽到音樂的人覺得身臨其境,在音樂中和作曲家進行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小學音樂的學習中,老師也可以通過體態律動,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找到音樂的特點。輕緩的音樂老師可以隨著節奏走動或者擺動身體,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中的從容流暢。節奏沉重的音樂,也能通過體態律動讓學生體會樂曲的豐富情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能更好地學習音樂。
音樂是一門藝術科目,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老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現代的教學元素,發揮體態律動的優勢,豐富課堂內容。體態律動可以激發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合理地利用體態律動還能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音樂知識。所以加大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