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
(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河南 鄭州 450052)
大家都知道,21 世紀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語言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傳統上講的普通的交際工具,掌握一門第二語言,可以說是對21 世紀合格公民的一個基本要求。掌握多種語言,特別是國際強勢語言,對個人來說,是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得以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對國家而言,是國際交往和國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對民族來說,是這個民族進步和繁榮的根本保證。
今天,由于國際形勢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由于中國的和平崛起,漢語的國際地位也跟著在提升。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推動世界性的漢語教學事業,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熱潮也是空前高漲。比如像國外有些國家有2000多所中小學要開漢語課。漢語正在逐步上升為新的國際強勢語言,所以說對外漢語教學已經不再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也是世界性的事業,受到世界人們的重視。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已經五十多年,半個多世紀來,對外漢語教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獨特性。外語教師要認清當前的國際背景和外語教學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對外漢語教師更應該看到漢語在全世界的發展和推廣,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學所具有的這些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以更飽滿的熱情、更緊迫的責任感投入到教學中,從而更快更好地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教師上課要研究教學內容,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內容就是漢語。這需要教師要有深厚的漢語功底。首先是漢語言學,我們教漢語,首先必須熟知漢語,包括具體的語音詞匯、語法、篇章、語義等等。還有語言學的理論,普通語言學等。
和中文系相比,對外漢語教學的授課有什么不同呢?首先,目的不一樣。作為母語的授課,對象是已經掌握了母語的學生,知其然,現在我們要學習其所以然。而對外漢語教學,恰恰相反,外國人不知其然,他根本不會用,我們要給他規律,讓他會造句子,會對話。對外國人來講,第一步不需要講所以然,首先要講的是怎么用這個東西,目的完全不一樣。母語教的是“為什么”,對外漢語教學教的則是“是什么”。中文系的學習重在學習漢語言的精髓、大文化,而對外漢語教學則強調的是學生的聽說等交際能力。
其次,方法不一樣,漢語言學授課有一定的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也有著其獨特的教學法。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文化和中文系的文化是不一樣的,中文系研究的是老子、孫子、孔孟之道或者是哲學思想史等,與對外漢語教學緊密相關的則是另外一種文化,有人說這是“交際文化”,也有人說是“行為文化”。中國人回答別人表揚的時候一般不說“謝謝”,而是說“哪里那里”,有人說“你字寫得真好”時你不會說“謝謝”,一般都說“哪里哪里,我也是隨便寫的。”許多人都這樣講,這是中國人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行為文化。問你“吃飯了沒有”或者“你去哪兒?”這是我們問好的方式,而外國人會以為這是在打探你的隱私,會覺得到中國來每天都有人問我這些,我都要回答。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打招呼,你不一定要回答的。這樣的行為文化如果不告訴學生,他就沒法理解,而且會產生文化沖突、文化障礙,他會覺得在中國沒法生活下去,整天問我干嗎去,太煩了。
學習漢語總要知道一些中國的國情,就像我們學習英語,要知道美國、英國等一些國情的情況一樣。學習漢語,如果連中國有一個長城都不知道,這就說不過去了。那么,哪些必須是要讓學生掌握的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呢?這就要研究,比如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我們有黃河、長江等等。對外漢語教學也要給學生上像中國概論這樣的文化課,比如中國文學、中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經濟等等。
對教學對象的研究是現在很重要、很流行的教學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所倡導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這個教學宗旨,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為了把教材的有關內容落實到學習個體,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學習水平的接受能力的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不同的年齡學習的規律不同,智力、學能、學習策略,還有情感因素、動機和態度、性格等等都有不同。我們要了解學生學習的規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接受程度,學生有哪些經歷和教育背景,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等等,只有了解學習者知識基礎和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以及其概括、推理能力和接受新知的能力,才能確定學習的起點,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知道該怎么教他。不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就是無的放矢,就是盲目的教學。
語言學習本身是很枯燥的事,而且外國學生不像中國學生一樣能吃苦,現在教學法理論強調要減少他們的焦慮,強調愉快,強調情感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當好第二語言的教師。如果說相對于其他專業的教師,對外語言教師更難當,一點不夸張。要真正想要好的教學效果,跟學生有好的關系,完成教學任務,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還是一個藝術問題,所以對外漢語教學的要求應該說更高、更難。只有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