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卉
(寧波工程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關鍵字:學科競賽;現狀;建議
20 世紀在國家教委的支持下,清華大學等34 所高校、全國學聯、中國科協和部分媒體聯合發起并舉辦了首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暨技術交流會,在全國高校內掀起了學科競賽的熱潮。發展至今,涉及不同學科領域、不同層次的學科競賽競相舉辦。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庫以及武書連中國大學排行榜等重要排名中,都將學生參加全國性重要競賽的情況統計在內,并作為重要指標,各高校也深刻認識到學科競賽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有力抓手,同時又引導學生將理論創新付諸實踐,知行合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其次,學科競賽是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競賽,學生學習的目標性和主動性更強,促成“以賽促學”的學風氛圍;第三,學科競賽是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第一課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競賽需求,從而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語言表達、思維邏輯以及應變能力,是第一課堂教育強有力的補充;第四,學科競賽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雖然目前高校已經深刻認識到學科競賽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意義,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競賽的管理機制仍然有待完善。例如,大部分高校的學科競賽主管部門為教務處、團委或學生處,但競賽的具體組織基本靠二級學院獨立完成,缺乏統一領導,管理工作不夠細致,學生和指導教師的激勵政策不夠健全,競賽分類分級不明晰。
競賽的前期動員和競賽成果宣傳不到位,參賽參與度高地集中在某一部分學生,往往有一大部分學生從未參加過學科競賽,不知道自己適合參加哪些競賽或者如何參加競賽,甚至不清楚學校組織哪些競賽,從而很難發揮科技競賽在建設優良學風和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由于教師科研與教學工作壓力大;另一方面若高校沒有完備的激勵政策;再者缺乏專業培訓、經驗不足或者賽事要求高、難度大等都會導致教師不愿指導學生參加競賽。
最為常見的獎勵方式即對參賽師生給予獎金和頒發證書,一個競賽的準備過程往往需要學生學習很多新的知識,需要老師和學生投入大量的精力,成果獎勵的形式過于單一將無法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特別是對于投入很多但沒有獲獎的師生,反而可能會打消其參賽積極性。
組織保障。建立校、院兩級競賽管理模式,校級層面成立由校領導、教務處、科技處、學生處、團委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學科競賽領導小組,統籌競賽分級分類、組織安排等工作,制定完備的競賽管理制度。
經費保障。經費是順利開展學科競賽和保障競賽成果質量的重要條件。加大經費投入,設立學科競賽專項資金,爭取國家、省、市、高校和社會團體的資助,確保競賽訓練和開展所需的硬件設施,加強創新實踐基地和實驗室建設。
政策保障。合理制定激勵政策,教師指導學科競賽,學校應給予工作量上的肯定,同時在職稱評定、教師課題申報、評優評先等工作中給予政策傾斜;將學科競賽納入學生培養體系,對學生的競賽成果應給予學分肯定,同時更應注重競賽過程,聚焦學生的成長與收獲,將學生是否參加過競賽作為第二課堂成績單的重要考察項。
賽前充分利用競賽網站、官方微信等平臺做好競賽宣傳工作,同時聯合學科教研室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等對學生進行充分動員;準備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校園媒體報道,請學生分享參賽心得;賽后可以通過表彰大會、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等方式強化競賽宣傳,盡量做到學科競賽宣傳工作月月有亮點、周周有更新,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使參加競賽的觀念深入學生心。
一方面組織教師學習交流,例如堅持“以老帶新”原則,設置指導教師培訓課程,組織賽前培訓、賽中交流、賽后總結活動,邀請外校資深指導教師來校交流,組織教師到高層次競賽承辦高校或競賽成績優異的高校學習等;另一方面,制定指導教師選拔、淘汰制度,避免指導教師由某幾位教師連任的現象。
促進學生社會實踐、科研項目、專利等成果和學科競賽間的相互轉化,充分挖掘、培育競賽項目,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參賽項目的廣度與深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了解社會或相關行業的最新動態。
充分把握學科競賽作為第二課堂重要內容的特點,將學科競賽融入社團建設,將社團作為優秀競賽作品的孵化基地,將研究競賽內容、準備競賽作品作為社團常規活動,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精神,避免競賽前段短時間突擊現象。打破專業、年級壁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團隊梯隊化,保證每個團隊既有低年級學生作為后備力量學習經驗,也有中年級學生作為團隊主力強化訓練,更有高年級學生作為團隊核心攻克專業難題,爭奪高層次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