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彬
(臨汾市第二中學校,山西 臨汾 041000)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蘊含著古代先賢的思想精華和精神內涵,朗讀是言志傳神、承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是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是提高學生語感、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和藝術情操的重要途徑。我認為靈活運用全班齊讀、教師范讀、配樂朗讀,甚至是劇本表演等多種方式反復品讀咀嚼,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和豐富聯(lián)想,培養(yǎng)其語感和表達能力。
文言文閱讀教學應將學習語言和學習文化相結合,對文中涉及的古代官職的任免升遷、稱謂、社會習俗等文化常識作必要梳理,還應補充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故事、名人典故等,展示中華文化的異彩紛呈,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探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游褒禪山記》用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本文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初步感受作者人生哲理的闡發(fā)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表達,抽取重要句子進行翻譯練習,落實文言虛詞“其”字的意義和用法。第二課時主要是補充王安石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與之相關的人文故事,引導學生探求本文所傳達的哲學思考、高遠志趣和堅毅品格,激發(fā)學生談自身體驗,說個人追求,進而提高他們的情感認知度。
以北宋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人生格言和對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的評價為導語,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閱讀和學習興趣。
1.請五名同學分段朗讀,其他學生糾正讀音錯誤,教師規(guī)范句讀停頓。
2.教師熱情范讀,提示學生注意發(fā)音響亮,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節(jié)奏分明,充分釋放自我,帶著飽滿的情感去讀。
3.學生齊讀全文,誦讀結束后,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4.教師播放央視主持人的標準誦讀,學生仔細品味,再次深入感知文章情感和思路。
1.教師從本文抽取五個重要句子(涉及典型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讓學生在黑板上翻譯,其他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完成。
(1)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本文通過建立一類碰撞振動系統(tǒng)的運動微分方程,推導出系統(tǒng)周期運動存在條件,進而利用poincaré映射的方法分析Jacobi矩陣的特征值,進一步研究了n-1周期運動的穩(wěn)定性與分岔。最后研究了碰撞振動系統(tǒng)隨著激振頻率增加,引起的“擦邊”分岔及穩(wěn)定運動,進一步分析了當分岔參數變化時碰撞振動系統(tǒng)運動的穩(wěn)定性及分岔過程。
(2)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教師在黑板上給學生所翻譯的句子打分,并總結文言文翻譯的技巧。
本文文言虛詞“其”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于是,教師讓學生在本文找出所有帶有“其”字的句子,并結合以前學過的帶有“其”字的例句,在黑板上板書歸納文言虛詞“其”的意義和用法。教師隨后運用多媒體呈現(xiàn)“其”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作代詞
(1)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譯為“我”“自己”;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你們”;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她”“它”。
(2)指示代詞
表遠指,譯為“那”“那個”“那些”;后面加數詞,譯為“其中的”。
2.作連詞
(1)表選擇關系,句式為:“其……其……”譯為“是……還是……”。
(2)表假設關系,譯為“如果”。
3.作副詞
(1)表測度,譯為“大概”“應該”。
(2)表反詰,譯為“難道”。
(3)表婉商,譯為“還是”。
4.助詞,無意義。
學生自讀文言段落,解釋加點字“其”的意義和用法。
狐謂狼曰“羊肉其鮮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飽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聞于犬曰:“羊數詈君,其言不堪入耳,君乃無所怒,其無聞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為一雪其恥。君其許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護羊愈謹。狐與狼憤然而去。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必要的文化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僅扮演知識傳授的指導者和執(zhí)行者,更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組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質疑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積極探究。
如何有效落實文言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常態(tài)問題。雖然每節(jié)課面面俱到地領著學生梳理歸納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在內的所有文言現(xiàn)象不失為一種務實的教學方法,但打造一個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文化性于一體,將“文”和“言”的學習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確是迫在眉睫而又勢在必行的教改和實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