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澤旭
(德惠市第二十三中學,吉林 德惠 130302)
生物是一門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著異常緊密聯系的學科,很多生物學知識都在生活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學生對于這些生物學知識內容都很熟悉。而這些恰好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能夠利用的良好基礎,教師可以以這些作為課堂的切入點,將學生對于生活中生物知識的感性認識通過課堂系統性的教學升華為理性的認知。例如在學習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有關于營養的問題,營養均衡、補充營養之類的話題,但營養的具體定義是什么,如何正確地攝取營養,學生們卻并不是很理解。因此筆者在學習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就利用學生對于營養物質的感性認識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先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的角度來談一談自己認為的營養物質。很多學生都探討了維生素、糖類、蛋白質等等,但是對于這些并沒有進行細致的分類,筆者這時根據學生們的討論進行總結式的教學,將營養的生物學定義傳授給學生,然后與學生一起進行生活中常見的營養物質分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借助于其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經驗,以此為跳板很順利地就理解了營養物質的具體含義,并且能夠根據定義來自行地區分生活中常見的營養物質。
生活大事件、新聞咨詢熱點都是學生們關注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地了解以及融入熱點來教學,以與學生有共鳴的話題來展開新課的導入,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展開新課的學習,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投入到生物知識的了解學習中。例如,新聞的報道中,有一則新聞是關于屋頂果園的。學生對于新奇的事物都積極關注,早已聽說和了解了新聞內容,教師用這一新聞做引導,從而引出:“種子的生長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我們可以把種子培育出果實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作答的模式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可以順勢拋出課堂需學的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帶著疑問和好奇參與到新課學習中。學生不僅從這節課中找到了答案,還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驗到不同的知識獲取方式,從而對生物學科更有探知欲。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來講,教師在其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一些生活知識,能夠使學生將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自身的感官與理論認識,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初中生物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切教學資源,借助生活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案例,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教初中生物“蒸騰作用”的課堂教學中,課堂伊始教師可先指導學生在腦海中回憶一下:身處陽光下與樹蔭下,哪一個感覺涼爽一些?學生會回答“樹蔭下”,然后教師可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在樹蔭下會感覺更涼爽呢?此時,學生會展開積極討論并七嘴八舌地說出不同的答案。與此同時,教師可引入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并帶領學生學習“植物蒸騰”的相關知識,將教材中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化、生活化的真實現象,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探究精神,增強其對教師課堂講解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給學生布置作業,這也是一門學問,筆者覺得生物作業應該是把課堂的知識復習及實踐的過程,因此,應該布置些跟生活相關的作業。如我們講到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時,就可以布置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根據所學知識自釀葡萄酒、米酒,自制泡菜、腐乳等。又如,講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時,應讓學生課后去采些這些生物的標本回來,然后再針對存在的問題一一講解。同時還應教給他們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知識,使他們自制更多的生物標本,這樣既學到了生物知識,更增添了學習興趣。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生物學知識的價值,從而體驗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與價值,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生物學,時時在用生物學,體現了生物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中生物都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些問題,所以初中生物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一定要給同學們構建一個良好的實驗環境,讓同學們對生物結構體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同學們實事求是探索精神的培養。生物實驗課堂的開設同樣需要結合生活元素,這樣可以很好的調動同學們的探索熱情,同時也可以借助生物知識來感悟實際生活,二者相輔相成。比如在進行“觀察葉片的結構”這一簡單試驗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同學們到自然中去尋找喜歡的葉片,然后將具體的操作流程還有注意事項講解給同學們,接下來老師讓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葉片進行切分,最后將其放到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即可。同學們對于自己喜歡的事物能夠投注更多的專注與努力,在對自己尋找的葉片脈絡觀察的時候,會更有熱情。老師也可以把生活當中的現象設計成為試驗,讓同學們對其進行觀察與探究:為什么同樣的一個饅頭放到溫暖潮濕環境里和冰箱中其發霉的速度不盡相同,饅頭發霉同環境之間有怎么樣的關系呢?然后組織同學們對其進行試驗探究。
總之,生物是一門與現實結合較為緊密的學科,在生物的教學當中教師必須要聯系現實生活,打破教材知識的局限性,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儲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來解釋身邊發生的自然現象,提升生物知識的現實價值,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現實,同時又服務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