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泰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陜西 西安 710130)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我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高校科研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我國高校科研管理由于發展時間短,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端,因此,高校對待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所以,只有深入分析和思考我國當前科研管理的特點、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才能使高校科研相關人員及其科研領域的導師和學者,找出提高科研管理二、當前科研管理狀況及問題
(一)管理理念沒得到正確認識
在市場經濟大規模建設和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科研管理的老思想并沒有改變,比如嚴重的“忽視服務,重視管理”的問題,以及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科研,實現管理機械化的現象。部分最終成果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使科研成果產業化水平較低。教師和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缺失以及相應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科研無形資產的缺失,給高校的科研工作和切身利益造成了嚴重損失。
(二)管理模式缺乏合理性
長期以來,在我國計劃經濟的影響下,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層管理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科研管理人員只能循序漸進地聽從上級的指示。一般來說,科研管理者必須先向上級報告項目情況,然后等待政府資助,最后實施科研項目研究,因此,科研管理嚴重制約了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廣。傳統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缺乏與企業的溝通,更缺乏積極實踐的意識。
(三)管理制度不合理
在科學研究的管理中,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并存。一方面,科研管理權力過于集中,沒有適當的權力地方分權,下屬有關部門也缺乏必要的管理權力和科研管理責任感,難以有創造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科研管理權力過于分散,使得學校層面的設計規劃工作失去了統一性。科研機構設置不合理,使得權責和目標相對模糊,沒有專門的科研管理部門來協調這些問題,導致多個部門有權進行科研管理,又都不負責的現象。
(四)科研團隊缺乏穩定性、激勵性
科研管理隊伍的穩定性直接決定著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強高校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必須提高科研管理者的積極性。長期以來,高校科研管理沒有完善的激勵機制,導致管理者態度懶散,科研管理效率低下。另外,由于科研管理水平高、難度大,科研管理部門的薪酬水平相對較低,導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高。[3]
(一)增強科研管理的正確認識
科研管理者應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樹立熱愛科研管理工作、全心全意為科教人員服務的思想意識,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榮譽感。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員,更重要的是要以積極的態度,正視科研管理工作,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個更好、更全面的核心和目標。
(二)建立創新管理模式
要創新高校科研管理,首先必須建立更加統一的權責管理部門和管理機制,使部門整體結構更加健全,權責更加明確,各部門各司其職,實現有限的權力集中,地方分權適當,管理更加靈活實用。改善部門整體架構,明確職權范圍。
(三)建立靈活的激勵機制,加強團隊穩定性
(四)高校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就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這是激發科研管理者積極性的最有效途徑。要打破激勵機制僵化的現狀,對員工自身的需要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制定激勵規則,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激勵機制能夠促進科研的發展。作為科研管理者,只有在工作中,他們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才能幫助調動自己的工作熱情,為此,他們的優秀應該體現在年終的工作評價中,在比較中,他們應該得到肯定和贊揚,以便他們能夠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更加專注于科技創新。
高校應整合自身的科研優勢,促進人力資源優勢的發展,建立一支更加專業化的科研管理隊伍,這是加強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的關鍵,也是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和人才科技創新能力的迫切要求和基本保證。科研團隊建設、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創新,是提升高校科研實力的關鍵,不僅有利于學術交叉整合,而且有利于促進高校科研活動的開展。科研工作能否穩定、順利地完成,與科研團隊成員的默契程度和良好的互動性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一個好的團隊領導者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一個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術,即使很強,也是非常有限的,科研團隊中的每個人相互配合,齊心協力,能夠有效地提高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未來我國科技領域的競爭是科研人才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競爭。只有擁有優秀的團隊實力,才能真正成為高校科研領域的杰出代表。[1]
科研工作是衡量高等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的主要標尺,因此,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水平的高低,高校應加強科研管理水平,促進高校的健康長遠發展。科研管理是促進高校科研發展速度的必要環節,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科研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樹立先進的科研管理理念,其次要建設高素質的高校科研管理隊伍,其次要改變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最后要建立靈活的科研管理機制,提高科研、教學和學習水平,作為科研人員,應進一步加強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整體水平,增強科研影響力,進一步促進高校科研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