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安龍縣萬峰湖鎮民族小學,貴州 安龍 552416)
數學教學生活化既是學生高效學習的需求,也是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教育時代下,數學教師必須提高自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能力,在實踐中總結出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方法,為學生指出更加高效的學習路徑,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教學的開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來解決實際問題,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因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能以知識教學為主,更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強化數學教學的作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數學問題變為了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之初就產生了應用的意識,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相類似的實際問題中,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意識與實踐能力。此外,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還具有形象性的特點,通過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可利用生活經驗和形象思維來思考解決問題,降低了數學問題的抽象程度,簡便了學習過程。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意義重大[1]。
教師在課堂上要選取最貼近孩子們生活的題材,比如熟悉的景與物、人和事、學習與生活的實際等等,讓他們真真切切地體會身邊時時刻刻正在發生著的“數學”點滴,從而經歷一個從生活到數學再到生活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現行數學課本上的大多數內容簡潔明了,相對而言過于嚴謹,離小學生的生活有點遠,所以不妨在例題基礎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設法把供討論、思考的學習材料轉化成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性知識和經驗,從而拉近兩者間的距離[2]。以一年級的學生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地預備了櫻桃、白菜、西紅柿、蘋果、辣椒、橘子、扁豆、草莓等,讓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這些東西學生們沒有不熟悉的,他們的腦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討論起來你爭我搶,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分兩種,櫻桃、蘋果、橘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紅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說:“按顏色分,櫻桃、蘋果、西紅柿和草莓都是紅的,剩下的是另一類。”還有的說:“我把它們分兩種,一個是我喜歡吃的,像櫻桃和草莓,還有一類是我都不喜歡吃的。”……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時,我更深地體會到分類這種數學思想是如此樸實地貼近學生,而學生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真的是數學教學的寶貴財富,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們也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就生活在數學的世界里。
再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練,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恐怕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購物引入,比如:(150-97 的簡便運算)可設計為:張勇帶了150 元錢(一張100 元,一張50 元)買了一件衣服用了97 元。問:張勇該怎樣付款?他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大都會說張勇先付100 元,營業員找回3 元,他還剩(50+3)元,然后再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50-100+3,于是,對于這類的簡便運算,學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小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常常會提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問題,質疑意識較強。在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會超出教師的預設,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機,也是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契機。但教師往往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忽略學生們的問題,將學生生硬的拉回到自己預設好的教學思路中,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毫無新意的,也難以取得意外的成效。教師應擺脫既定的教學模式,靈活的轉變課堂教學的路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提出創新問題的意識,不局限于教材的束縛中[3]。我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學生,有一次在課堂練習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一輛汽車在普通公路上行駛,每小時行45千米,從甲城到乙城要行8 小時。假如改從高速公路上行駛,每小時行120 千米,只需幾小時?題一出來,小科就舉起了手,他說:“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條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嗎?”這時作為教師應當及時肯定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善于質疑的精神,并且發動大家討論,經過一番思考形成了統一的結論,就是把這道題的條件之一改為同一條公路的慢車道和快車道就好了。
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后,教師還應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促進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比如在學習了《年、月、日》后,就可以要求學生們根據在課上學到的知識,自主制作一個年歷。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需要觀察、測量、繪圖、檢查,此時,他們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運用,豐富的情感得到了體驗,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和動手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脫離的狀況,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感受數學、喜歡數學、學會數學,促進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應用和推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