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旻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737)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文化根基,將其作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資源。那么,在新時代,如何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成為了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源遠流長,在民族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學生中進行傳統優秀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使學生明白有國才有家,處理好國家和個人之間關系。每一個人對社會是有責任的,只有每個人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職責,才能更好地社會服務,國家才能欣欣向榮,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整個國家才能立于世界強國之列。
高校要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把它真正當作提升學生基本素養的手段,為學生未來就業提供相應的基礎條件,就必須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走出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政課實踐場所和機會,同時,還可以依托自身在高等教育方面優勢,創立思政課實踐場所。當然,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除了學習借鑒其他院校成功的做法外,更正要的是結合自身特點,走出一條能夠體現自身特色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之路。
優秀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是分不開的,而民俗文化中又有很多設計道德品質和傳統文化之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當然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離不開傳播,學生也可以運用自己擅長的其他 形式表現這些故事。總之,要通過不同形式來展現傳統優秀文化,在展現的同時,自己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教育,這就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程的意義所在。
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可以開展傳統文化的基礎學術研究,比如對“仁、義、理、智、信”等儒家思想開展深入探討和研究,引導其對這五點與道德品質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理解,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意識。同時,參照理念聯系實踐的學習模式,對不同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一方面要激勵學生自行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比如對日常行為的規范,通常日常生活中以自省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道德品質中。另一方面,可有學校或社團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比如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以鞏固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得到實踐的磨煉。
線上平臺是思想政治的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它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課堂教學必不可缺少的學習資源補充站。尤其在互聯網覆蓋校園的今天,不僅是硬件得到了提升,軟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大學生通過學校的線上平臺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之間增進了友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我表達欲望和學習動力。由于互聯網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增強了學生與社會的交流,那么,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積累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交流平臺,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這些平臺的文化交流活動,一邊促進、提升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內開展傳統文化平臺的構建,同時采取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在線下組織相應的文化論壇、文化沙龍活動,以活躍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輔導員或思想政治教師也可參與其中,以便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糾正偏離的思想意識,也可以促進師生和諧關系,這本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踐行活動。
在今天全社會都大力弘揚國學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在弘揚國學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肩負著弘揚國學的重任;不僅僅是教導大學生尊重傳統文化、學習國學、還肩負著社會性教育與傳播的使命。而完成這一使命不僅僅依靠教師開設公開課,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廣大師生的身體力行來傳播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是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走進社區的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大學生走上講壇成為主講人,面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傳統文化的演講與傳播,也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要的普及途徑。文化教育的成果,也在展現大學生的自身素質。這種言傳身教的傳統文化的傳播最直接,也最有成效,它是蘊藏于我們日常生活、融于我們血液中的傳承方式,也是最牢固、最長久的文化傳承方式。當然,教學相長,大學生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自身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這就是教育的魅力。
總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體系是當前時代需要,也是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不僅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傳播力量,更要依靠教育途徑進行傳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加強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是雙重教育保險,營造了思想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氛圍,也提高了學生自身修養,使學生自覺提升思想覺悟,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