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梓恒健身俱樂部,河北 保定 071100)
從中國武術文化存在的客觀外在條件以及目前的中國文化來看,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西方文化的理念與中國武術文化的碰撞愈發明顯、城市化的進程促使中國武術文化外在生態環境變遷、群眾對中國武術文化當代價值意義的認識尚有偏差;從中國武術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化比較而言,符合時代需要才能不被拋棄,武術研究梳理工作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挖掘研究與整體規劃、在賦予民族傳統文化時代精神的大背景下中國武術文化缺乏現代化轉型、有關于中國武術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辯證關系缺乏分析與闡釋、缺乏對中國武術文化的通俗化闡釋;立足于中國武術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看,其創新能力以及對武術文化的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對武術遺產的傳承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為了更好傳承有必要加強對中國武術非遺申報的審核;從中國武術文化傳承與弘揚機制而言,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提高,目前中國武術文化保障法規尚不健全、保護機制尚不完善、武術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薄弱;從中國武術文化傳承和弘揚的手段方式來看,中國武術文化傳播缺乏社會參與度、缺乏規范利用網絡進行中國武術文化傳播、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缺乏各個社會群體參與。
任何事物要發展,必須能夠繁衍。武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保存至今,其自身的傳播過程就是一筆財富,弄清武術的傳承的歷史條件和特征將對當今武術走出困境并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民間師徒傳承和家庭傳承
師徒傳承和家庭傳承是武術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傳承方式。師徒傳承有著嚴格的授徒、授藝和武德教育的過程,甚至在拜師前徒弟都要接收師傅的德育考驗,授徒規模有大有小,業余學練為主(在農村一般農閑時候進行),義務教學不收費,我國近代武術家孫祿堂、杜心武、王子斌等入門時都接收師父傳授武藝,武術宗派是師徒傳承的產物。家庭傳承的延伸稱之為武術世家,也是武術傳承的原始方式之一,代代相傳,傳承者都是經過父輩終身的調教。通過文獻資料調查和民間采訪發現師徒傳承和家庭傳承形式包含了3 個特點:1.業余時間進行,在農村主要是在生產勞動之余;2.嚴格的武德教育,主要包括“忠”、“義”、“禮”、“信”;3.義務教授武藝,不存在或者很少有實質意義上的物質交換;4.無政府因素。目前這種傳授方式只占武術界的極小部分,主要是民間傳統武術部分。
(二)近代武館傳承
以近代的廣東省為例,當時的廣東佛山武館林立,館員爆滿,表明武術產業化盛極一時,為武術的發揚和傳承作出了很大貢獻。文獻所述:蔡李佛創始人張炎1851年在佛山創辦鴻勝館,傳下弟子先后到廣州、香港設館,首徒陳盛繼任時館員逾萬。這種昌盛是由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決定的。武館授徒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從18世紀后期到19 世紀前期的武館實現了武術的產業化,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武術文化。
(三)現代武館和武校傳承
現代武館和武校的發展,成為了競技武術大躍進,培養了一批的武術人才,也不乏國際大賽的武術冠軍。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武校教育成了市場經濟的犧牲品,沒有做好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某武館教練如是陳述: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真正的傳統武術教師隊伍嚴重匱乏,劣質、低級、假冒的武術大師充斥市場,誤人子弟。傳統武術愛好者屢屢上當,對傳統武術也是屢屢失望;另一個,是現代人變懶了,怕苦怕累。練習中國傳統武術,要做蹲馬步、壓腿等基本訓練,而這又是相當苦的,很多興致勃勃到武館學習的學員交了學費,練了一段時間受不了跑去上網,結果也沒練好。“有志學武的人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總之,過度的產業開發是現代武館和武校敗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高校教育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和武術專業也是傳承途徑之一,從1990 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成為體育的二級學科,武術專業仍然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核心,2008 年全國共有38 所高校被批準招生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總招生規模為3000 多人,人數不多,但是影響非常大,畢業生大多進入學校,擔任了武術的推廣者的角色。因此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中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方向。但是高等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1.招生口徑窄,招生對象主要是獲得競技武術級別的運動員;2.師資力量單調,主要是有競技武術級別的老師;3.專業方向發展不均衡,傳統武術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設條件欠佳。因此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對民族武術的傳承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一)師徒傳承是武術傳承的最基本形式,當前民間武術還是以師徒傳承為主,這種方式最可靠,但是不利于現代產業化。
(二)近代武館傳承有其時代的優越性,搏擊的核心地位明顯,名家輩出,可以作為當代武術發展的參考。
(三)現代武館傳承的過程中,由于商業化的過度開發,讓武術的發展背離了自身規律,已經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應該嚴格規范之。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情不斷發生變化,在黨和國家領導提出文化強國戰略號召下,我們的民族文化的復興更是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基于這一歷史背景,文章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提出中國武術文化傳承和發展在這個特殊時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以期中國武術文化更好的發展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