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智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引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媒體傳播環境下人們觀看影視節目的渠道更加多樣[1]。同時,云平臺、大數據、區塊鏈及智能平臺等應用普及,傳統電視劇的放送形式、創編內容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在多屏時代中,電視劇創作工作依然應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為觀眾呈現有深度、具溫度、入人心的精品之作。只有能夠引發百姓情感共鳴,重視與觀眾的互動,使創作工作有“新”意,才能反應社會問題、培養文化意識或喚醒民族記憶。并且,電視劇創作應接地氣、具有藝術性,才能獲得觀眾喜愛,使影視作品在新時代彰顯自身新價值。
全媒體傳播環境下,影視作品的傳播載體、內容呈現、表現方式等均變得多樣化。而電視劇作為文化表征,其也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形成[2]。并且,鑒于眾觀影行為新變化,使得電視劇創作更具開放性。故此,應重視對新技術的運用,重視受眾觀影感受,使電視劇創作積極承擔新使命,為觀眾呈現具有藝術性、觀賞性與思想性的優秀作品,以提升電視劇的口碑與收視,擴大品牌影響力。
以往人們觀看電視劇,需要在特點的頻道、時段,等待電視劇播放,每天固定1-2集的內容放送,使觀眾完全處于被動觀看的位置。且我國的電視劇創作工作有著“長篇連續、分集敘事”的主要特點。而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網絡劇更新更快,用戶可通過iPad、PC 或智能手機等進行內容觀看,這便賦予了用戶更多的自主權。且其大部分源自IP 改變,篇幅長短更靈活,敘事方式也與之前的電視創作具有顯著不同。這便需要電視劇創作工作加以優化、升級,突破以往的定式思維,使表達、與觀眾互動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時,應重視取材、價值導向,使電視劇創作具有深邃的內涵,具有藝術品格,緊跟融媒體傳播的新潮流。
全媒體傳播環境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向其發起了新的挑戰——優質內容在各大網絡平臺、APP 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快速傳播,使很多劇作者“一夜成名”;電視劇創作行業走向成熟,制作資金、優秀演員齊備,但是能夠經受市場考驗的好作品卻屈指可數。為了制作富有吸引力電視劇,在創作過程中,應確保電視劇具有主流價值觀、有意義,在具有思想性、審美性等基礎上,還應使內容具有話題性,能夠引發人們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省。可借助全媒體渠道進行數據搜集,以便明確電視劇創作題材,使選材貼近百姓民生。此外,應能夠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可在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密切與民眾的互動溝通,以超話、留言、選投等不同的方式,使影視劇創作具有時代性。
在電視劇創作過程中,運用高新信息技術,將進一步優化受眾的觀感體驗。譬如:應重視對AI、VR、AR 等技術的運用,給用戶多種觀感刺激,使其進行沉浸式觀影。并且,這樣不僅有助于創作工作的開展,更將節省制作費用,讓電視劇創作水平更精良。例如:近期較受關注的《三十而已》,很多拍攝都是在棚內完成的,但是清水紅磚卻帶給人濃烈的上海風情,甚至鐘曉芹家外面的車流、云朵等都如同真實的存在般。因此,可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助力電視劇創作的轉型升級。
全媒體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視頻網站開始涉獵影視劇創作,其作為“投資方”、“出品人”,會與一些優秀的影視制作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實現對產業的全鏈條開發,以期提升自身獲利能力。但無論在何時,都需尊重對精品內容的制作,上至編劇、導演,下至演員都應具有對藝術作品的敬畏之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抵制注水劇、粗制濫造。
只有具有工作反思意識,重視對觀眾的審美引領,補充工作短板,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從而,促進“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廣傳播”。故此,這便需要電視劇創作方重視選材工作,用電視劇講好平凡人成就精彩、不懈奮斗的故事,體現民族品格,彰顯民族力量,在影視作品中注入精神內核;呈現和打磨好的劇本,能夠講好國家、時代的發展故事,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重視培養中國審美、形成中國特色;應多渠道進行推廣、宣傳,找準與融媒體結合的發力點,促進創作工作的推陳出新,充分發揮融媒體優勢。
綜上,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觀看影視作品的渠道多元化、審美需求不斷提升,電視劇創作也應提升自身標準,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夠傳遞社會的正能量與好聲音,對百姓形成積極正向的影響。從而,在虛、實之間的故事演繹中,既應重視對高新技術的運用,也應確保內容理性客觀、精彩充實,具有敬畏之心,為百姓呈現制作精良、講究品格、具有格調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