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寧夏中衛市西臺中學,寧夏 中衛 755000)
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大多會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調動,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推行之后,更加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課堂提問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通過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夠引領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很好的保證。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課堂提問設計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包括:其一,教師對課堂提問設計的重視度不高。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課堂提問設計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提問的時候,大多比較隨意,沒有目的性,導致問題很難與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影響課堂提問的效果[1]。其二,課堂提問設計流于表面。課堂提問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語文知識,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的時候,需要深入去研究教學內容,圍繞著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進行合理的設計。但是當前很多教師設計的問題比較表面,內涵和深度不夠,也很難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每一個科目的課時都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課堂提問效果最大化,就需要注重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加精準地做好課堂問題設計。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的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教學目標和主要的訓練方向,結合這些,再去設計課堂問題[2]。最后,將自己設計的問題進行再次審核,思考問題的價值性與效果性,去除一些沒有價值和不必要的問題,同時控制好課堂問題的難度,保證設計的問題能夠顧及到所有層次的學生,讓全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保證問題的實效性,課堂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升。
例如,在《偉大的悲劇》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針對“悲劇的悲”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去思考悲劇悲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這個悲劇是偉大的?通過問題引導,能夠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讓學生更有條理地去思考,從而更好地掌握文章重點與難點,學生學習效率隨之提升。
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提問的時機往往也會直接影響課堂提問效果。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設計的時候,還需要更加明確提問時機,抓住關鍵點進行課堂提問。一般來說,關鍵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文章思想和內容的關節點,包括提示文章重要觀點的語句、揭示文章主題的語句等[3]。另一個是知識的難點,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地方。這些關鍵點往往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關鍵處設計問題,一方面能夠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更好的突破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孔乙己》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習到眾人哄笑時提問:“文章中有幾處提到眾人哄笑?不同的笑含義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這些人要嘲笑孔乙己?”通過問題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文章內容。當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地深入提問,類似“文章中那些人是生來就冷酷無情的嗎?是什么造成了他們現在的情況?”進一步的提問能夠讓學生去思考更深層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去理解文章的內涵,學習效率和閱讀能力得到鍛煉。
很多文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造成學生的理解困難。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抓住這些矛盾點,通過矛盾來引入對立,再通過設計問題,將學生好奇心激發出來,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課堂問題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有的人》一課教學中,提到“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很多學生在閱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疑問,為什么作者會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呢?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矛盾點,在上面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文章中所說的“死了”“活著”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時思考現實生活中“死了卻還活著”的人是什么養的人,活著的是什么?“活著已經死了”的人又是什么樣的人,死了的又是什么?通過問題設計,幫助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與內涵。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還需更加重視課堂提問設計,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精準、科學、有效的問題,并且在文章的關鍵點和矛盾點設計問題,讓課堂問題充分發揮出期作用與功效,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