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英
后進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謂后進生,是這樣定義的:往往指那些道德品行或學業成績比較落后或缺點多的學生,表現為成績不好,思想落后及行為習慣不好,甚至兩方面均與別人差距較大的學生。在班級中經常違反道德原則,或者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他們常常表現為思想覺悟低,不遵守紀律,不能完成學習任務。其形成的根源復雜,因而對他們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轉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長期探索和研究的課題。本文從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后進生的特點、以及如何針對其形成原因和表現的特點進行教育轉化作了較詳細的分析和探討,愿能對學校德育工作盡一點綿薄之力。
社會是個大熔爐,也是一個大染缸,它既能使人百煉成鋼,也能使人走向墮落,社會不良影響的特點在于它更偏向于直觀性、形象性、潛移默化性,更能影響和迎合一部分學生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西方文化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各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軟件等精神文化產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
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給青少年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的家長沒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疏于管教和關心孩子,不過問子女的思想和學習情況。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子女,對子女嬌生慣養,對子女要求不嚴,包庇縱容,放任不管,引導督促不力,有的家長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粗暴無知,動不動就施加打罵,家庭缺乏溫暖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為家長的對立面。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在教育轉化工作中,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高后進生的道德覺悟和上進心,培養后進生是非觀念,必須堅持正面引導,以理服人,切忌簡單粗暴,以勢壓人。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后進生往往與老師有隔膜,思想上存在抵觸和逆反心理,所以在做其轉化工作時,一定要待之以誠,要尊重學生的性格和情感,要把“母愛”的心情無私地奉獻給學生。要耐心地說服他、教育他,感化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是為了自己好,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具體工作中,老師首先要樹立自己的信心和威信,在學生面前有尊嚴,通過嚴明班規、班紀,給學生造成形式上的“高壓”,讓學生知道必須服從和遵守;其次,老師要真心地愛護、尊重學生,切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給他們以鼓勵,使他們感到溫暖,讓他們樹立起積極上進、爭取優秀的信心和決心。捕捉閃光點,運用好“心理支點”。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教師、家長的關心愛護能使后進生獲得積極滿意的體驗,獲得溫暖、信心和力量。后進生一般比較自卑、內向、孤僻,甚至有種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更需要教師、家長對他們的關心愛護。
有這樣一個同學,由于家長缺乏正確的管教,從小養成說謊和偷錢的壞行為,常常受到斥責和打罵,在班上也受到同學的譏笑、歧視而抬不起頭,但她卻曾主動為班集體打掃課室。抓住這個情況,我先對她進行耐心地談話,既肯定她的優點,又指出存在的缺點;用《狼來了》的故事對她進行啟發引導,讓她懂得小時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孩子,長大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鼓勵她勇于改正缺點,發揚優點,爭取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再同家長統一要求,配合教育,還安排班里干部對她關心幫助。使這個同學既明白道理,又深深地感到老師、父母和同學對她真情善意地關心、愛護,從此痛改前非,改正了不良行為,在班上更加熱情地為集體做好事,期末被評為班里“學雷鋒,做好事”的積極分子,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走上了進步的道路。
學校教育只要存在,后進生問題就必然存在。后進生的人數雖不多,但其不論對學生群體還是個體來說,就學生的身心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和危害,所以后進生的轉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實踐意義。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在我們面前有一塊摻著碎石的劣質土壤,它既不會叫人高興,也沒有希望提供起碼的收成,可是來了一批地質工作者,經過一番勘探,結果在地下深處發現了寶藏。后進生就是有待我們教師勘查的地下寶藏。
我們常把孩子比作是早晨的太陽,那么后進生可能就是遲升的朝陽。比起其他學生,更要小心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一樣,切不可疏忽大意。作為一個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也應該有能力幫助教育好這些后進學生,使他們也能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