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文娟
(豐城市鐵路鎮廖橋小學,江西 豐城 331100)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句話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美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也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推進能夠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感受學習樂趣,讓學生領悟到生活的真諦,繼而達成語文教育的教育成效最大化。審美教育結合了人文之美、情感之美,無論是從語言文字的表述上看,還是從內涵意義上看,都凝聚著美的因素。作為語文教師,他肩負著教育和引導的重要功能,在推進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從教材、語言、實踐等多個方面體會美、感受美,繼而實現對語文教學的全面滲透和發展。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借助于審美教育的實施,樹立良好的美育特質,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促進審美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獲得全面落實。
在語文課本中,有著很多的杰出的文學作品、詩詞歌賦。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利用特定人物、事件來展現一定的情感,在詩詞歌賦中詩人利用詩詞語句所特有的風格韻致來展現情感。所以,在語文課本中,審美的目標就是風韻、特定人物、事件和情感。為此,筆者將用不同的方式對不同的審美對象去進行審美。
在語文課本中,有著很多優美的古文。這些古文有著唯美深沉的意境,優美的語言,洪亮堅定的音調、融洽的聲韻,讓人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古文強烈的美,適合朗誦、閱讀。要想享受到美感,只需依照古文的節奏方式,用有起有伏的語調進行朗讀即可。在誦讀時,去感受古文所表達的感情內容,用心去領會古文的氣勢與風格韻致。如朗讀毛澤東主席《沁園春·雪》可以感受到偉大領袖崇高、博大的內心世界;朗讀故鄉可以真切地感受偉大思想家痛徹心扉的吶喊;朗讀《寄園情》能充分體會學生對教師的感激之情。宋朝詩人蘇東坡就說過“三分詩、七分讀”,一篇詩文,重點在朗讀,讀得好,便會使詩如活了一般,使人感覺身臨其境,仿佛置身其中,從而體會到詩文蘊藏的美。
常言道:“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語文課中,進行一些內容充實,富有情趣的實踐活動,既能夠增加學生的學識,也能夠提升學生對沒的感知能力。法國著名的雕刻家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氣勃勃、繽紛多彩的自然界給美帶來了不可言說的禮物,給人類帶來了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在語文課中,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能更加真實地感受自然的美,去聆聽花草樹木的語言學帶領學生去到藝術的城堡,去感受藝術佳作中透露的情感、底蘊,帶領學生走進社會中,去細心觀察社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語文課文中的風箏一文,寫的是兒童在放風箏時歡樂有趣的事,情景表現得非常優美。但是很多學生沒有真正感受過放風箏的感覺,便不能夠更好地去體會文章中展現的情感。為此,筆者便在課前組織學生放風箏,去感受一下放風箏的感覺,然后再講解這篇文章,這樣一來,學生便結合自己放風箏的感受,再加上課文的描述,在腦中產生對課文內容的情景再現,從而捕捉到文章中蘊含的美的氣息。而在課文口語交際一欄以《春天里的發現》為主題的訓練中,筆者便帶領學生在校園周圍散步,讓他們細心地去聆聽、去觀察、去接觸、去探究春天的美,并讓他們記下自己對春天的發現,并在課堂中展現出來。
從語文課本中可以發現,有很多的具有“美”的特點的人物。例如課文小院中的“小大嫂”純樸、善良、熱情大方,《木蘭詩》中的巾幗女英雄花木蘭,忠孝節義、替父從軍,《最后一課》中韓麥爾雖然是平凡的教師,但對教育事業無限的依戀、熱愛。
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人物介紹,自己去感受、研究人物形象的美,讓學生在腦中去刻畫自己感受到的人物的美,從而使課文中的人物在學生的心里“活”起來,成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然后才對其語言、肖像、心理、動作、神態進行分析,體會其直接美,接著借助環境的烘托,他人的陪襯來分析、綜合出人物的整體性格特征,并在欣賞人物美的基礎上體會人物所蘊含的社會意義。
當然,語文課文中除了這些“美”,也少不了“丑”。如《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制臺見洋人》的制臺、《范進中舉》中的胡屠夫……這些“丑”不具備美感,正因為對這些反面人物進揭露否定、嘲諷才激起人物的憎恨,從而使學生或讀者更加向往美好事物。
文章部要表達作者某種情感,讀書其實就是體會作者感情的過程,讀者往往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達到與作者共鳴。語文課文中學習也要如此,首先要設置一個特別場景,讓學生用心去體驗,才能與作者共鳴。如都德《最后一課》中的小弗郎士把熱愛祖國的情感,都傾注在這最后一課法語課上,韓麥爾先生把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融于“法蘭西萬歲”五個字中。這些情感,只有用心用情去體會,才能真正領會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感情。為此,情感體驗法能夠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運用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更多地去感受美,從而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對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實現大綱中要求的“陶冶愛美的情趣”的目標,讓學生感到思想與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