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蓓
(河北省石家莊高新區東羊市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關于寫作的意義及要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小學生從第二學段即三、四年級開始“習作”,如何抓好起步階段的習作訓練,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自信心,提高作文教學效益,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步入作文殿堂?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謹通過本文談一談自己的一點做法與感受。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有的學生常常感到沒什么可寫,真正原因是他們還沒有養成觀察的習慣,沒有學會觀察生活。《標準》對第二學段的學生明確提出了這樣一條要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對于小學生來說,觀察是他們認識事物、寫好作文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啟慧眼,觀察生活,獲取真實、生動的第一手素材。譬如,學習《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觀察家鄉秋天田野的景色;學習《荷花》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去觀察學校小花園或附近一處公園的美景;學習《石榴》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在班里舉辦一次水果展銷會,讓學生仿照文中描寫水果的方法,介紹一下自己帶來的水果。當然,除了觀察景色、物品,還可以指導學生觀察一個精彩或熱鬧的場面,如學校組織廣播體操比賽、運動會、拔河比賽、文藝匯演,等等,都應當不失時機地引導仔細觀察,隨時隨地做好記錄。久而久之,學生就逐步養成了細致觀察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習作素材,寫起作文來就感到輕松自如、得心應手。
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擁有一個富于創造力的頭腦,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營造想象的情境,放飛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習作7 安排了“通過動物玩具編寫童話故事”的訓練。筆者在指導寫作時,就利用課件在學生面前呈現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動物玩具和引人入勝的動畫,這些玩具和動畫迅速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學生說話的興趣。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其中的玩具,展開想象的翅膀,興致勃勃地編起了童話故事;同時,學生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共同步入了一個想象的天地,一篇篇精彩的童話故事應運而生。在這種寬松、溫馨、有趣的情境中,學生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想象思維得到了鍛煉,寫作熱情得到了激發,寫出的作文自然充滿情趣、生動形象。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了閱讀積累的重要性。小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就是語言積累、內化后再創造的過程。所以,《標準》中強調:“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只有語言的儲備豐富了,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寫起作文來才能文思如泉、筆下生輝。因此,對于進行作文起步階段訓練的學生來說,豐富積累、儲蓄語言尤為重要,不可等閑視之。筆者認為,“背誦”與“摘抄”是積累語言的兩大法寶。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有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文或課文精彩片段的學習任務。其實,完成課本上要求背誦的任務只是個底線,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不同,適當提高要求,增加背誦內容。如《西湖》《廬山的云霧》等寫景類的文章,語言優美、想象豐富,這類課文都可要求學生全文背誦。“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對于課內外的那些優美的妙詞佳句,學生只要喜歡最好都能隨手摘抄下來。另外,教師還應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積極倡導課外閱讀,做課外閱讀的推進者。因為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它能開闊視野,豐富見識。學生通過大量接觸語言文字規范的作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語感及語用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修改作文是習作訓練中尤為重要的一環。關于修改作文,《標準》根據第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能力狀況,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這個要求的層次不高,一是針對“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二是針對常用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其實,這兩點恰恰是中年初學寫作的同學常犯的錯誤。“明顯錯誤”包括錯別字的出現、用詞不恰當、句子意思表達不完整等相關語病。冒號、引號是使用時出錯次數最多的標點。為了克服這兩方面的錯誤,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自己的習作,感覺語句是否順暢,意思表達是否清楚,進而發現毛病,加以改正;其次是要安排同桌互相閱讀、檢查,指出存在問題。同時,還要選用教材中典型的句子或語段供學生閱讀,在閱讀中揣摩詞語及標點的用法。
在作文簿上寫下幾句洋溢著贊美之情的評語,在習作講評課上安排學生到臺上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或是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抄寫下來張貼在教師墻壁上,供全班同學閱讀、欣賞,對于小作者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可以煥發其表達欲望。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金波先生在《記憶中的老師不會老》一文中也講述了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我的那篇“評論”,王先生給打了一個5 分,還密密麻麻地寫了不少眉批和評語,多是肯定的話,如“在寫作上像一篇讀后心得,避免了機械答題的毛病”。這些話使我很受鼓舞。40 多年過去了,我一直珍藏著這幾本作文……我要告訴先生,我發表的每一首詩,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是和當年的作文以及先生的眉批、評語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說,這一行行文字連接起來,像一條河,那源頭就是我中學時代經過老師批改的作文簿……因為正是您40 年前對我作文的批改影響了我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