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芹
(河北省蠡縣第二實驗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在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閱讀教學始終享有“半壁江山”之譽,而且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難點內容。由于應試教學及其慣性因素的影響,語文閱讀教學長期處于“高消耗、低收益”的不良運行態勢。從本質上來說,作為一種主體性創建活動,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雙重作用下,語文閱讀是學生對外來信息的認知與吸納、感悟與體驗、實踐與內化的個性化過程。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應當而且必須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閱讀教學實踐,從中攫取令人期待的活動效益和良好效應。就小學語文課而言,有效性閱讀教學的著力點在哪里呢?
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雖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不夠,而且屬于“唯情趣一族”,對于“情趣化”教學有著難以擺脫的依賴性。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創設與之相應的情境氛圍,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境閱讀教學,從而在寓教于樂中攫取無可替代的“情緒智力”效益。以生活化情境教學為例,在《田園詩情》教學過程中,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首先引導小學生誦背已學的《鋤禾》《四時田園雜興》等“田園詩”,接著讓他們聯系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簡要概括“田園風景是什么樣子”,讓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展示課文“田園情境”,讓小學生在認真觀察中學習與思考。“剛才大家所說的都是我們國家的田園風情。現在就讓我們隨著課文語言,一起領略一下荷蘭國家那獨具特色的域外風情吧……”既在水到渠成中進入課堂閱讀環節,由此也激發了小學生的閱讀期待心理。
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融“音、圖、像、文、動”為一體的先進特點和“儲備海量、操作便捷”的優勢功效,不僅可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無可比擬的良好支撐,而且能為閱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從而有利于不斷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益,逐步放大閱讀活動的效應。以《金蟬脫殼》教學為例,文中第四、五兩個自然段對于“金蟬脫殼”的過程及其神奇變化做出了詳細生動的描繪,由于小學生對這一切并不熟悉,因而無論是閱讀學習還是誦讀成背,如果光是一般性口頭解析,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鑒于此,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以課件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奇特動人”的“視覺盛宴”,讓學生在“像文互動”中深化了閱讀體驗和情感實踐,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極大地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又為他們留下了熱烈持久的印象。此外,筆者還把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疑難內容和“易混易錯”知識點制成“多媒體集錦”,讓小學生在課后自由輕松地學習與思考。
上文說過,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主體創建活動,而學生是閱讀學習中的唯一“主體”。就是說,把學生這一主體力量充分地“吸引”到閱讀活動之中,讓他們通過“以情感實踐為核心的自主體驗”,既可最大化地深化閱讀教學效果,又能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有效地煥發他們的閱讀“個性”。這與宋代陸游倡導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推敲》為例,文中說韓愈建議賈島用“敲”字的三點理由:(1)敲門表示有禮貌;(2)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3)“敲”比“推”讀起來更響亮些。對于(1),讓大家談一談生活體驗,還是容易理解的,對于(3),讓大家現場朗讀兩種不同的詩句并比較體會,許多小學生先后從中獲得了認同感,而對于(2),在教師講解難以奏效的情況下,讓學生各自回家進行實踐與體驗。有些小學生不僅體會到了這一點,還從中發現了“雞鳴狗叫”“手機電視聲響”同樣能夠襯托出夜晚的“寧靜”之感,這不是自主體驗下的閱讀個體嗎?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就語文教學而言,在閱讀與理解、感悟與體驗、實踐與創新等方面,學生之間的基礎點、啟發點和提升點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學習能力和態度品質等因素,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既是客觀存在的,又是無法消弭殆盡的。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這一基本現狀,針對優等生、中等生和“潛能生”,應當在以“激勵性”為主的基礎上,一方面努力采取因材施教的閱讀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實施因人而異的閱讀評價機制。比如,在閱讀引導環節,應當提出有坡度、有梯次性的系列思考題,以積極引領并推動小學生“能進則進、能伸則伸”,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取相應的進取精神和成功意識。再如,針對一些情趣性、故事性、可操作性較強的閱讀題目和活動,更多地向“潛能生”和“中等生”傾斜,以有效激發其閱讀意識,逐步增強其閱讀信念。同時,在閱讀評價時,切不可“一根尺子量人”。果真如此,有利于最大化地贏得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有效閱讀教學的著力點絕不止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于堅持“情境閱讀、科技支撐、自主體驗、激勵機制”為基本著力點,定會讓閱讀之花綻放在學生的心靈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