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大連市第四十七中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引言: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彰顯出主人公的地位,逐步增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此,探究式學習已成為一個更具有實踐性、應用性等價值的教學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需要將其與課堂教學全面融合,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自主討論,由此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條不紊、高標準地推進下去。
探究式學習是指對某一問題展開深入性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對于問題的篩選來說,一定要體現出新穎性、開放性、趣味性、創新性等特點。具體來說,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發揮主導者的作用,為課堂活動的推進明確具體的教學計劃與方法。教師不但要整合教學資源,而且需要設計出與課堂重難點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或合作交流地進行思考及解答,由此能夠達到研究的目的。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活動比較活躍,再加上初中地理學科具備較強的開放性,所以,極易引起學生的關注與喜愛。對此,將探究式學習與初中地理課堂相融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其創新能力不斷提升[1]。
在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之前,必須要整合相關學習資源,加強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與互動。對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與交流空間,幫助學生積極質疑與探究。針對一些典型或有難度的地理問題,學生需要在探究期間進行反復推敲、綜合運用與梳理,這必然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對此,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安排充足的時間去收集、整理素材,而且需要為學生進行充分思考與交流提供充足的空間。
只有質疑,才能形成探究的動力,若失去了質疑,自然就失去了探究。對于初中地理教師來說,需要鼓勵學生積極質疑。一方面,需要為學生創設活潑、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提出一些與課堂重難點相關的課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然后提出自己的疑問。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有標準地篩選學生提出的問題,將一些有代表性、科學性、必要性的問題提煉出來,明確學生的探究目標。
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對相關知識點深入理解與掌握,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此期間,學生一定不要為了探究而探究,卻需要明確真正的課堂學習目標與思考方向。一些教師完全將這一教學活動當作課堂教學改革的模板,課程設計華而不實,雖然課堂氛圍活潑、熱烈,但是學生并未學到有用的知識。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基層教師需要承擔的責任。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地理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環境等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這對于學生理解地理課程的相關概念及理念有很大的幫助。例如,當學習《氣溫與降水》等章節的知識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何有時會下雪,為何有時會下雨?”“下雨前氣候為何非常悶熱,下雨后為何氣候非常涼爽?”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例如,一般常規答案是什么?學生最初的認識有哪些?通過這一章節的學習學生獲得了哪些進步?由此幫助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去解答、去討論,這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學習興趣大大提升。
在學習初中地理知識的時候,不但要掌握一些基礎知識,而且還必須要著眼全球,了解一些地理領域的熱點資訊與內容。例如:在世界大戰中,世界能源分布、供應關系等對戰爭帶來的營銷是什么?這里不但有政治因素,而且還有地理資源的分布與利用等。那么該如何將其更好地聯系在一起呢?教師則需要鼓勵學生關注一些時政新聞、熱點資訊等,由此將其與地理知識相融合[2]。例如生態污染破壞,則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不過從現實角度來看,則與國家經濟、世界文明發展等密切相關,也能夠站在地理層面對其進行探討。
對于新生地理事件來說,一般代表著突發性的,之前沒有發生過的。例如:霧霾則是一個新生事物,近年來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與警惕。這一 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處理?會帶來哪些影響?這些都需要通過地理學知識進行分析與探究,學生唯有具備相關的探究意識,方可更好地理解與學習,由此更好地把握地理知識的運用方向。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因為這一學科的知識具備較強的開放性特征,對此,一般需要在課堂上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深入思考與理解。不過在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標地學習,幫助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由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逐步增強探究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