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中衛市第十小學,寧夏 中衛 755000)
陶冶教育是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陶情冶性達到塑造良好個性的教育目的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相統一的日常接觸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影響,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師愛是教育最基本的因素,沒有師愛就沒有良好的教育。學生一旦發現老師關心、愛護、幫助他們時,學生從心里感激老師,深受鼓舞,對學習充滿信心。反映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力爭上游的心態對老師的要求也會積極接受。相反,如果受到老師的冷漠和歧視,就會產生一種敵對情緒,得過且過、混日子下山,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所以,有經驗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充滿愛心,循循善誘??鬃诱f得好,“誨人不倦”。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就是明顯的例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學生是有理想,有感情的人,這就要求老師不能忽視感情因素,“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只有這樣老師的嚴格要求,才容易轉為學生自覺的行動。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麻田桑麻,不扶自直”,孟母三遷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還沒有定型,正處在發展變化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至關重要。在精心創設的優美環境中,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曠神怡,奮發向上的良好心態,而且能使學生比學趕幫、互相促進,釀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樹立遠大的理想,并迸發出實現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老師要根據教育的目的運用教育藝術和機制進行選擇設計,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在良好環境的影響下,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的發展。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心情舒暢,不斷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和巨大的力量。
在思想品德課和班會主題課中,老師應重視社會活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實踐表明,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的社會活動美化學生心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重要途徑。中小學生的感情脆弱,可變性強,好說好動,容易沖動,情感豐富、求知欲望強烈。誘導學生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比如,到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到博物館、歷史紀念館聽聽激動人心的故事、緬懷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聆聽先進實際報告會、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等等都能從不同的方面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培養學生產生健康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陶冶他們的心靈。陶冶教育法要求,應用陶冶教育一要熱愛學生,關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建立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教師關愛學生、幫助、誘導學生,學生才能尊重老師、敬佩老師。學生和老師、老師和家長、家庭和學校、學校和社區、社會,共同搭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鋼鐵橋梁,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穩定的心理場,學生就會容易接受老師的影響。如果不熱愛學生,師生感情疏遠,心理距離大,那么這個老師就不容易被學生接受。老師提出的要求,學生更難認可。老師要愛崗敬業、弘揚崇高無上的職業道德,要忠誠擔當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真誠的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這樣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實處。二要精心選擇、設計,創造教育環境。對于發展中的青少年來說,環境影響非常重要,健康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社會主義價值觀、起遷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老師應結合客觀條件進行選擇、設計,創造環境并努力排除消極因素,充分弘揚積極因素,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向上的發展。三是用真善美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性情要真實、恰當、持久。老師對學生要開門見山,胸懷坦蕩、循循善誘、情真意切,以誠相待,不能言行不一、不負責任,更不能言不由衷,虛情假意。要鼓勵學生自覺的接受思想陶冶,當然,真誠的情感,必須持久才能發揮感化的作用,否則老師的情感像三歲的孩子,喜怒無常,言不由衷,朝令夕改使學生難以琢磨,不知方向和目標。所以老師要善始善終、以情感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應當堅持目標、持久穩定,持之以恒。
常言道:“身教貴如言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組織學生打掃衛生時,老師可以起帶頭作用,可以做示范作用。老師在日常行為中,點點滴滴上做學生的表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寧夏中衛市第十小學處于城鄉結合部,由于班級的學生來源較復雜,學生年齡較小,勞動任務較大,所以在日常的工作當中,特別是在大掃除、清理校園等等工作中,學生有時候不知道怎樣干才好,于是老師要親臨現場,親自指導,有時要親自做表率,才能做得更好,更認真,更徹底。我經常帶領學生真抓實干,做手抄報,做手工剪紙,做鉆石貼,做手工等等,把工作兢兢業業地做好,學生看在眼里,喜歡在心里,工作就做得比較順利。
總之,在大力抓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同時,應該注重學校德育的研究與改革工作,交流工作經驗,總結和推廣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構建新時代中國夢的德育理論體系。為實現偉大而光榮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