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馬玉
(河北省機電工程技師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開展校企合作,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重要戰略。本文探討了校企合作如何發揮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勢,確保校企雙方能夠實現共贏。
中等職業學校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以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應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市場需求,牢牢把握市場行業的發展方向。校企雙方相互合作,實現產教融合,能夠充分利用互融合作、資源共享、利益共用等,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能貼近企業所需,為企業所用,也能促進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構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能促進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同發展。
與中等職業學校進行校企合作,對于企業來說,能為企業儲備人才,也能為企業的提供技術、改革的支持和必要條件,有效填充企業缺少的高素質人才需要,同時解決人才培養和人才質量的問題。企業借助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優勢,利用學校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高配置的教育場地,將企業的技術資源與學校的培育學生的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大大減少了企業的成本,使企業效益得到提高。
與企業進行校企融合,發揮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在與企業的密切接觸過程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形成對人才需求市場的敏感度,在此基礎上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轉型升級。此外,借助企業與時俱進的理念和生產經營條件,學校能夠提高師資隊伍的能力水平、提高師生的技能水平,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企業對學校的物質、場地投資,可以讓學校能仿真企業的生產環境,真正將課堂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在與企業的交流合作中,能把教師培養成具有教學能力和真正技術的“雙師型”教師。此外,通過要求企業中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技工人員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真正結合到實際中來,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把教學與產業充分融合,互相支持和促進,進行改革創新,形成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深入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學校要建立省級和市級的重點品牌特色專業,進一步改革育人模式,在當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專業。例如,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大力推進建筑工程技術、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等國家“十三五”特色優勢專業,努力構建市級“十三五”重點專業,推進學校品牌專業建設。學校要重點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區域產業集群,依托產學合作,為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新興技術和現代服務技能。充分利用“互聯網+”,集合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共同培育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現代技術人才。
以校企合作為出發點,建立校企合作聯合會,由學校、企業各自派出管理人員進行育人的共管共建工作。管理團隊成員組成層次要豐富,有結構,確保聯合會能本著為學生著想的初衷,認真執行育人職責。聯合會實行企業化,實行經濟獨立核算。建立校企教師和工作人員混合編制,儀器設備共享互用的制度、技術服務與專業教學互為補充的機制,著重從人力、設備、技術這三個關鍵因素入手,使企業能夠充分加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來,避免校企合作學校“一頭熱”“負全責”的變相合作關系,脫離產教融合的運行平臺,造成企業資源利用度不夠等諸多問題。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建立的實訓基地或者校企合作基地,要充分利用雙軌制的優勢,做好協同育人。學校以傳授基礎理論知識為主,企業以傳授專業實訓內容為主。實訓內容的安排可以由校企雙方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計劃、企業需求等共同確定,發揮企業的設備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的優勢,聯合學校開展課程教學和任務開發的工作。學校的教學可以采取“一課雙師”的模式,即校企雙方教師共同在課堂上,為學生答疑解惑,也可以根據理論與實際課程的性質,分階段分層次進行教學,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在不同時間段完成育人工作。實施雙軌制度,利用優勢資源,縮短培養優秀學生的周期。
當今的新時代帶給了人們更多的新機遇,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渠道,要努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基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共同探索協同育人機制,能夠較好地解決學校培養的理論知識人才與社會、市場不接軌的問題。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一方面需要國家從政治、法律等層面給予指導支持,另一方面,作為合作的主體,校企雙方都應當自覺承擔起育人的職責,學校改革傳統辦學的思維方式,實施改革創新,提升競爭力以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積極參與到育人中來,與學校齊心合力,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育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