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堯 李曉陽
(西安市大雁塔小學,陜西 西安 71006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怎樣能夠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已經成為了廣大家長和教師最為關心的話題。朗誦的學習是眼、口、耳、心多感官共同運用的活動,提升小學生的朗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對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是小學階段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增加閱讀量是實現這個目標最佳的捷徑。根據調查得知:朗誦在課堂中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讀的內容多了,學生的理解力就會得到提升,理解力好了就會更加喜歡朗讀,這樣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還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閱讀量的增加會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差需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朗誦才能在得到真正的理解,對文章的意思做出自己的反應,提出自己的見解。朗誦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做好閱讀不僅能夠在學習上得到提升,還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理解力也會得到提升。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學習基礎也是參差不齊,在進行朗誦訓練時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水平來進行訓練。在選取朗誦文章的過程中要從字詞、造句等難易程度遞升的水平進行訓練。例如在小學低年級的朗誦中選取的內容就要盡量避開那些含義較深的文言文,對于低年級來說文言文就是拔苗助長,學生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朗誦,效果一定不是很好。現在小學生朗誦句子有不連貫的現象,語氣和發音也不是很準確,教師只是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教學并沒有在課下布置相關的作業,缺乏階梯層次,導致最終學生朗讀能力提升有限。
小學生的很多習慣都是經過模仿而學習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朗誦的過程中需要親自演示,或者下載播放標準的朗誦視頻給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誦訓練,教師針對學生朗誦情況進行指導。學生朗誦時的感情、語氣、平翹舌等都應該在訓練前給學生進行講解,不能讓學生拿到文章后直接練習,這樣毫無用處。
在小學生的學習觀念里,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朗誦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是最佳的教學方案。從這個角度出發,教師就應該思考怎樣提升學生對朗誦的興趣度。在現在的實際教學中一般采用情境創設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在一些描寫優美景色的文章中,教師在PPT 中播放與文章相匹配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視覺的刺激,這樣的環境下就會讓學生朗讀的氛圍得到渲染。在描寫一些場景的文章中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來進行前提的氣氛鋪墊,例如《開國大典》這篇文章朗誦前播放1949 年的紀錄片視頻,讓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下對文章有了更深層的感觸,在這樣氣氛下的朗誦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對自己的朗誦情況并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正確的發音和語調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也經常會出現丟字加字,停頓不準確等情況,其實這些現象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形成良好的朗誦習慣。在訓練學生方面首先就是讓學生養成全神貫注的狀態,讓學生保持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下學習。其次,學生朗誦不能僅僅只練習一次,在一篇文章朗誦結束后總結自己在本次朗誦中的問題,修正一段時間后再來一次,第二遍與第一遍形成對比,看看是否有提升。最后是糾正學生的發音,尤其是方言較重的地區,一個字一個詞的糾正,在日常說話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普通話的訓練,這樣在朗誦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正確的發音。另外,可以考慮在班級和學校定期進行朗誦的考核,這樣更加能夠督促學生朗讀習慣的養成。
想單獨憑借課堂內的學習來提升學生的朗誦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的教育力量和教學效果是遠遠大于學校的。家長配合教師對需要學習的文章進行預習性朗誦是必要的,當然學生在家庭中朗誦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對字詞、情感、語音語調等方面進行糾正,出現問題的時候與教師及時溝通,這樣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配合,小學生的朗誦能力一定會得到質的飛躍。另外,現在社會上會組織一些各類形式的朗誦比賽,時間有空余的家長完全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參加,當然參加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得到名次,而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看到別人的優點。
綜上所述,朗誦是一門藝術,也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學會的學習項目。學生良好的朗誦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長期堅持的過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需要不斷地積累朗誦教學經驗,為學生的朗讀綜合能力的提升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