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翠平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田頭鎮王坊小學,江西 贛州 342826)
朗讀,就是發音清楚、聲音響亮,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通過朗讀,賦予書面文字新的生命,從而感染聽者。所以,朗讀在小學語文中要重點教學。但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本文將以此問題為核心,從確保朗讀時間、豐富朗讀形式、創造朗讀情境這三方面展開論述。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即在砍柴前花時間磨好刀,砍柴時可以省力,最后砍到更多的柴。所以同理,花足夠的時間在朗讀上,最后自然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合理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
例如,在講授小學語文四年級《幸福是什么》課文時,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課文理解能力,就需要確保學生的閱讀時間,因為這篇課文比較長,寫了三個孩子一起砌井、向不相識的小女孩請教幸福是什么,女孩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在十年過去后,三個男孩在實踐中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女孩解釋幸福是智慧的女兒。教師如果不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草草結束課堂朗讀時間,容易使學生半知不解,更不能深刻體會到幸福是要靠勞動、靠履行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來獲得。因此,確保朗讀時間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讓學生讀準生字生詞,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文章要表達的中心 。
單一的模式,容易使朗讀變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應該豐富朗讀形式,最好結合學生的年齡,變換不同的朗讀形式。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保持課堂活躍,同時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1】。
1.創設角色法:對話較多、情趣濃厚的課文,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朗讀。如三年級上冊《字典公公有辦法》這篇課文,教師指導學生去進行角色選擇與朗讀,A 同學是感嘆號,B 同學是逗號,其他同學也有自己選的角色。選好后,把感情帶入課文中,進行課文朗讀,這樣能與文中的角色共情,并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與欲望。最終通過這種方式讓同學們明白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同時,也不要貶低別人。其次,認識標點符號的作用,學會正確使用。
2.比較法:可以對文章詞語進行刪減或是調整文章詞語,不僅提起了學生的興趣,更利用這種方法讓學生探究到課文隱藏的含義,同時讓學生明白詞字的選取對文章的重要性。如在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中,蒲公英媽媽為孩子準備降落傘,讓風帶著它們去旅行,文章使用“輕輕”一詞,寫出了風很溫柔,不是大風狂風,同時也讓蒲公英媽媽放心。把“輕輕”刪掉就讓旅途的未知變得更多,使蒲公英媽媽的擔心變多了。這個詞還可以引發學生想到自己的媽媽,在學生們第一天邁進小學校門時,媽媽會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新學校的生活,會很擔心很掛念。利用比較法的方式,激發朗讀興趣是有很大好處的。
3.范讀法:當需要激情引起學生趣味或學生沒有朗讀到位時使用。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三年級古詩《夜書所見》教學時,因為學生年紀較小,可能讀不出詩人羈旅相思之情,所以需要范讀。范讀可以讓學生們想象到詩人在蕭瑟秋天的某個夜晚難眠,看著不遠處籬笆間有孩子在捉蟋蟀,回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一幅畫面,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悲傷與難過。如此,學生可以進一步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自己的朗讀能力也可得到提升。
總之,豐富朗讀形式的原因是要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所以,無論教師選擇哪一種,只要是合理、有效并有益學生發展的,就是好的朗讀形式。
沒有朗讀情境,讓學生重復朗讀只能讀準字詞句,不能感悟到文章的真諦【2】,產生情感的共鳴。所以,在讀的過程中,創造與文章內容的情境,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抒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讓學生朗讀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時,讓學生跟著北京夜晚的視頻一起,根據情景的變換來朗讀,當看到視頻上出現長安街時,便有感情地讀“長安街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同時想象燈光閃爍,好似銀河的畫面;當看到故宮時,讀“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在讀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梅花魂》這篇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學生與配樂一起誦讀,去體會外祖父熱愛國家的情感和希望外孫女像梅花一樣,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保持中國人的氣節與精神的愿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一直是關鍵任務,因為朗讀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還是對文字的深度解析和表達。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促進了他們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提升,同時增強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其今后走向社會人際交往奠定良好基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好好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