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成 蔡金丹 廣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藝術設計學科屬下各專業在設計形式上有各自的表現方式,但其中的創作動機具有相當多的相通理念,在開展藝術設計活動的過程中,創作者常常在創意理念的統攝下,綜合了質感、造型、色塊等表現元素,創作出的作品不僅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文化及審美價值,從滿足大眾現實物質需求出發,逐步提升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比例。從這兩個價值來看,藝術設計專業自然而然地帶有交叉型學科的特征,藝術創作設計涉及社會、人文、自然三個重要學科。藝術設計專業的綜合交叉性不僅體現在各專業間,還體現于和各學科的深刻關聯中。例如,環境設計能夠與一些建筑設計理念相契合,相當一部分產品造型設計符合視覺傳達專業的設計理念。除此之外,藝術設計專業還能與其他非設計專業產生緊密聯系,如管理藝術專業、藝術公共專業等就是藝術設計和經濟人文社科融合衍生的專業[1]。
在我國教育領域,藝術設計教育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和沉淀,在改革開放初始階段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院校,如今涌現出數千所藝術設計專業院校,與此同時相關專業人才群體也在持續地增多,藝術院校也逐漸從最初的工藝美術專業及美術教育專業發展為門類齊全的綜合設計教學院校,為我國設計相關市場培育出數量眾多的專業人才。然而在高等院校持續深化教育改革、進行教學轉型的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不斷擴大招生,導致藝術設計教學活動出現很多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對此展開探索分析。
我國不少藝術設計學科是從相關學科中延伸而來的,在諸多歷史因素的作用下,難以科學有效地展開整合優化,這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學科理論知識及施教理念是借鑒,甚至照抄發達國家先進的藝術設計教學思路。如今我國的實際市場需求更新換代,提高了對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的標準,要求相關院校在開展教學活動、設置人才培養目標時必須充分了解基本國情的需求,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理念時也需要有效融合我國特色及民族文化,幫助藝術設計專業改革缺少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單一理論制度。
同時在經濟市場不斷豐富的環境中,對綜合性服務的需求逐漸凸顯,如產品設計涵蓋了商業LOGO、品牌的打造包裝、商業形象的設計呈現等需求,衍生出從實際物體至概念、由平面設計至立體造型的多元化綜合性設計需求。從學科發展及經濟市場對藝術設計的實際要求出發,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當今的藝術設計相關行業需要,亟須提高藝術設計教學的多元化程度。
與其他學科相比,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由于歷史底蘊不足,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導致教學體系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部分院校會把傳統工藝美術教學和藝術設計教學相混淆,有的院校還將繪畫基礎教學和“三大構成”設計基礎教學相混合,并加入計算機設計軟件的應用培訓,作為藝術設計的教學體系。這樣的教學制度導致基礎課程和專業教學無法緊密結合,部分院校還會側重于藝術表現方式,忽略了實踐需要結合理論的教育理念,導致學生在進行藝術設計時無法體現創新意識。
目前許多院校都實行了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以重視實際應用為核心理念,將技能的養成作為任務向導。在經驗豐富的工作室中,教師作為引導者、領路人,將相關實踐探索及實際應用交由學生團隊來完成,在工作室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各年齡段的學生互相配合、團隊合作,在工作室場地進行專業活動。院校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采用不同的學習模式,開展由學生自主進行的專業活動,并依照各成員的實際情況對專業任務進行靈活分配,鼓勵成員投入其中,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對能力培養發揮重要作用。在完成工作室任務要求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感到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從而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增加知識、強化技能。除此之外,學生還能自發地進行團隊交流,通過各種各樣的管理組織提升工作室的紀律性和管理有序性。
以本科生的工作室計劃為例,學生可以在大一及大二階段開展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以綜合表現意識及基礎造型意識為重點。在接近畢業的階段,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發展方向選擇合適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根據教師的引導投入實際的設計工作,汲取多元化的藝術設計思維,鍛煉自己的創新創造能力。
為了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院校能夠幫助校內工作室與校外的數字藝術研究所、相關公司企業展開合作,將真實的業務案例導入教學,讓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充分體現教學和企業的緊密關聯,為學生未來就業打下基礎。除此之外,院校還應充分利用教學基地,強化實踐活動,在建設教學基地前應深入剖析地方相關行業的工藝流程、操作守則、工作環境等,由此開展對教學基地的總體規劃。在硬件設施以及整體布局上,院校應合理考慮實踐基地的實用性及適用性,兼顧發展空間。對于實訓基地的環境布置,院校應結合企業工作中的工藝特征、崗位特點等方面,提高實訓基地的工作現場感,幫助學生在實訓環節中接受優秀的專業能力鍛煉,使學生提前感受未來工作氛圍。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從事設計工作,增加了社會實踐的機會。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者進行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校內實踐的關鍵在于使學生形成基本素養,接受專業素養培訓;而校外實踐的關鍵在于塑造學生的崗位意識及職業素養。在校外實訓基地中,學生能夠接受一線工作者的實際指導,深入了解實際工作,在直接面對客戶時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充分熟悉相關規劃流程、工程圖紙、成品制作及營銷等環節,有效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充分體現設計創意,能夠繪制藝術設計效果圖和相關施工圖,同時制作高水平的模型產品。這樣,讓學生在完整的流程中體會藝術設計的各個環節,多角度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綜上所述,對于地方院校的教育轉型而言,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發展改革過程中的關鍵任務。從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角度出發,學校應根據服務社會、回饋地方、達到市場標準、掌握最新技能、具備扎實基礎的人才要求來培養學生,從而達到應用型藝術設計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