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文 民革廣東省委政策研究與學習專委會
文字是人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溝通工具,承擔著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作用。宋體字是文字中常見的字體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四大印刷字體之首。它具有嚴肅大氣、端莊大方的特點,非常適用于正式場合的書面創作,故而在論文、報告、項目方案等信息文檔中,通常被限定要求使用宋體字。
宋體字是印刷體的根源,在中國各類字體中,地位特殊。有鑒于此,眾多學者對宋體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論文,如張抒的《美哉宋體字》和孫明遠的《聚珍仿宋體研究》。在其他一些研究印刷技術的文章中,宋體字也會占據極高的篇幅,如張秀民的《中國印刷史》等。宋體字的發展和演變受歷史、印刷、書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研究宋體字對于了解中國古代的字體發展和演變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宋體字的前身一般認為是顏真卿的顏體,在顏真卿代表作《多寶塔碑》中可以看出許多宋體字所具有的特點,如橫撇輕細、豎捺粗重、點畫肥厚等,在顏體之中已經具備。學者葛夏芹認為,顏真卿的顏體當為印刷宋體的真正淵祖。不過,盡管在唐代的顏體之中,宋體字便已經顯露雛形,但它真正的誕生時間卻要追溯到宋元之后的明代。在南北兩宋,印刷字體比較接近于楷體,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當時的印刷技術有限,宋元時期的印刷術采用木材雕版印刷,而不是后來流行的銅板印刷,這使宋元時期的印刷術沒法印刷出整齊、清晰的宋體字,故在印刷過程中,并沒有選擇與顏體接近的字體,而是使用了傳統的楷體印刷。不過此時的印刷文字雖然在大體上偏向楷體,在一些細節處卻已經具有宋體的雛形,包括傳統書寫中“連筆”消失、筆畫角度變小、偏旁部首大量簡化等。
明代是宋體字的成形期,于國源先生在《秦檜與宋體字》一文中認為宋體字成形于宋代,這屬于明顯的望文生義。宋體字的名稱來源確實是因為明朝時的匠人在制作刻本時對宋代刻本的模仿,尤其是在正德年間,復古風潮興盛,無論是官刻、民刻都開始追求仿宋。不過,明代的印刷術相較宋代更加先進,此時的銅質雕版開始流行,銅活字被廣泛使用,這確保了明代的印刷術能刻制出字體大小完全相同的活字。所以明代的印刷字在形體上更加規整,不再如宋元時期的印刷體一樣存在很深的手寫楷體痕跡,字體的幾何排列嚴謹分明,字體的線條剛勁有彈性,這種硬體字在印刷過程中可以更方便地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排版,而宋代的許多刻本,雖然有向簡體字發展的趨勢,但整體上依然呈現楷體風格,典型如《資治通鑒》的刻本,可以明顯看出書寫的韻味,和真正的宋體字存在極大的差異。所以,宋體字的真正成形時期當為明代,尤其是在嘉靖以后,宋體刻本步入黃金時期,開始顯現出取代楷體刻本的趨勢。
宋體字的演變和印刷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扁宋的出現,就是因為匠人為了節省縱向排版空間,所以將宋體字的字形改的寬扁,這樣一來,字體就更加適合橫向排版,從而節省了縱向排版的空間,而同時,寬扁的宋體字字體更顯樸實穩重,字體的形體感更強,所以扁宋常常被運用到廣告、海報等橫向面積較大的書寫中。
再如,長宋是在宋體字的基礎上將字形拉長,使字體更顯清瘦,這樣的宋體字優雅挺拔,文化氣息濃郁,在視覺效果上比普通宋體字更加出色,非常適合閱讀,所以在明清時期的書籍中,常常會選用長宋作為印刷字體,以便讓讀者在觀看書籍時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
不管是哪種類型宋體字,關鍵點都在于字角,字角是宋體字的靈魂,通過字角的調整,宋體字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字形特點。例如,將字角加高,這會讓宋體字變得堅韌、鋒利,形成一種尖銳、憤怒的氣息,在很多動作電影的宣傳海報上,設計者就會故意加高字角,讓字體看起來更具有沖擊力。再如,圓形字角,這類字角不會形成棱角,會讓字形顯得圓潤、可愛,使用圓形字角的宋體字缺乏嚴肅的氣息,在一些書面文件中不會使用,一般在兒童讀物或者休閑讀物中比較常見。又如,比較特殊的微字角,將宋體字的字角縮小,會讓字體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朦朧感,在屏顯文字中,微字角的宋體字是最常使用的字體之一。
綜上所述,宋體字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字體之一,具有出色的可塑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可以很好地融入各種場合的信息傳遞中。我們只有了解宋體字的發展過程,明白宋體字的應用范圍,才能更好地將不同類型的宋體字用到該用的地方,從而達到讓觀看者賞心悅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