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政博 吳 澤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一百多年前,攝影術產生,有人曾斷言,攝影將取代繪畫。攝影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能準確記錄瞬間的歷史事實。盡管在此期間也有很多的攝影家通過高超的攝影技術模仿繪畫的各種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繪畫所傳達的畫家個人情感、繪畫作品的材質美感及畫家的技藝美,是照片無法取代和復制的。繪畫和攝影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向前發展,攝影文學也是如此。
攝影文學作為一門新興藝術,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對這個問題,我國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先后提出了“審美復合論”“審美錯位論”“內爆論”“螺旋結構論”和“互文論”等。這些對攝影文學的界定豐富了人們對攝影文學的認識。起初,我們認識攝影文學是文學、攝影、編導、表演、美術等眾多藝術的審美復合。“攝影文學不僅使攝影藝術突破了傳統的紀實性,沖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使攝影藝術插上了理想的雙翼,翱翔于藝術的天空,而且把文學的藝術語言變成直觀形象,把文學形象的描寫變成可視的畫面,使它既有美的視覺形象,又有精辟的語言藝術。”馬龍潛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審美復合論”。他說:“成東方先生所講的‘審美復合’,是一個深刻的理論范疇。在這里,既講了攝影文學所包含的各種美學、藝術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也講了攝影文學與其他各種藝術門類、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還講了攝影文學與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關系,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審美關系復合論。在‘審美復合論’的整體結構中,其基礎的層面是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層面。”“在‘審美復合論’的審美主客體關系層面上,與美的復合結構相對應的是一個多種審美類型和審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審美意識復合結構,這是對攝影文學審美認識與審美價值相統一的本質特性的具體規定。這個結構包括自然美的審美、科學美的審美和自然美與科學美復合的文學藝術的審美。”其實,攝影文學有較復雜的一面,也有較簡單的一面。劉綱紀認為攝影文學“還可更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一個大學生、出租車司機、清潔工一天的生活,北京某個胡同的面貌,重要的文物古跡,科技的發明創新、時裝表演,國家重點項目(如三峽工程)的建設,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動,各地的自然風景、生態保護,老百姓在公園的鍛煉健身、文化娛樂活動,各個社區的風光、建設,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大的企業、商場、飯店的景觀,格調健康、向上的各界演藝明星的生活,均可拍攝”。
攝影既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帶有強烈品質的媒介。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交匯的結晶,是了解、認識、反映社會現實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攝影主要是培養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根本目標是使攝影者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它所表現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最有助于我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攝影藝術是一門較為年輕的藝術門類,它隨著每個時代高新科技發展而發展。攝影藝術是一種對現實的高度概括,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是一種高貴的雅文化。攝影藝術是作者的一種表達,正如說話是一種表達、寫作是一種表達一樣。攝影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風光”“靜物”“人像”,也可以“紀實”“民俗”“觀念”,表達方式沒有高下之分。
攝影文學為知識和社會的審美追求開拓了廣闊的前景,豐富并充實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在校園文化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攝影為校園文化服務,校園文化為攝影提供素材,兩者相互作用,在高校美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攝影作品——圖片,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教育形式,它給學生提供了文化知識和美育知識,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能夠不斷地傳播各種信息,促進師生、同學之間的交流,為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了不少的工作,同時也為學生施展才華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所以,攝影藝術既是一種美學教育,又是一種科技活動,攝影活動在素質教育中大有作為。在現代的素質教育中,攝影藝術越來越顯示出它獨特的作用和魅力。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攝影藝術,同樣也是。
在現代藝術思維和藝術實踐的發展趨勢下,攝影文學是不斷發展和完善年輕的中國攝影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大學生高尚情操、健康心理素質、綜合思維能力和高雅審美能力的有效載體,是素質教育創新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