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超 浙江師范大學
康德哲學的核心和終極目標是重構道德哲學。只有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內在道德和外在法律相統一,才能有內在的基礎,才能確立和實現人的尊嚴和自由。為了達到道德的完美和神圣,實現共同領域的完美,并進入持久和平的道德社會,靈魂的不朽和上帝的存在是自由意志的假定原因。宗教哲學成為道德哲學的重要補充和組成部分,自由意志成為道德哲學與宗教哲學的最佳結合。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懷特海說柏拉圖之后的哲學是對柏拉圖哲學的詮釋,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但康德的哲學更是哲學的寶庫。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學整個體系的基石。正如康德所說,自由的概念證明,實踐理性之前無可爭議的規律性,是純粹理性構成乃至整個建筑理性體系的基石。沒有自由意志,整個體系將在康德的哲學下潰崩。康德對純粹理性的批判,意在批判舊形而上學,其目的是在人的絕對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重建道德世界觀。康德對實踐理性的批判是通過自由意志為道德形而上學的內在可能性尋找基礎。為了保證道德的一致性和超越性,我們必須在此基礎上預設靈魂的不朽和上帝的存在。一切不支持思辨的概念都只是概念,將上帝和永恒生命的概念與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通過這個概念,證明存在和客觀實在。也就是說,自由意志可能是證明自由為真的前提。康德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重構倫理學、法學和宗教神學,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康德以“人是什么”為最終目標和一般問題,逐漸分為三個問題,即我能知道什么、我應該做什么和我希望做什么。
《純粹理性批判》一方面為自由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將理性知識局限于自然世界,這說明人對自然的理解是人對自然意志的把握,由理性支配自然意志。通過對理性本身的批判考察,確定具有哪些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在此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斷;另一方面指出自由意志是純粹理性批判的跨界濫用,并提出純粹理性的規定。這是康德倫理學體系的開端。
自由意志其功能的輪廓可以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找到,實踐理性批判的實現是自由意志的具體演繹和展示。前者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從共同的認識到哲學的道德理性認識;第二,從大眾道德哲學到道德形而上學;第三,從道德形而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在前者的指導下,理性王國的每個成員都是通過自由和道德與法律的相互驗證而獲得自律、道德和尊嚴的人。自律是為自己制定法律,以避免自然欲望和外在物質的干擾。當面臨要做什么的時候,人們應該有做自己主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和尊嚴不是為了獲得體驗世界的幸福而建立的,而是為了分享幸福,追求完美,使人真正成為人。此時,康德倫理學的形式,即先驗原則,已經走到了盡頭,但這不意味著康德倫理學體系的終結。究其原因,他們沒有看到道德的形而上學,只是斷章取義地強調道德的純粹部分,而忽視了與經驗有關的實踐應用部分。
康德認為人是理性的人,人的認知有理想也有局限。除遵循道德法則和法律外,人類還應檢查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義務,以及他們對上帝的義務。人對上帝的責任以及人與上帝的關系是康德宗教神學中需要探討的問題。雖然《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都對其進行了論述,但宗教哲學可以在《純粹理性批判》的范圍內找到更為全面、系統的論述。
從康德整個哲學體系來看,他對宗教哲學,尤其是對上帝的態度是矛盾的。這一點長期以來被許多學者所誤解,班賓認為康德的哲學或前后矛盾或沒有給予徹底的批判。從自由意志的角度看,這不僅不矛盾,而且表明康德對上帝的態度是一致的。上帝的存在是人類自由意志的體現,人有自由的意志,所以可以宣稱上帝存在的前提。在現實生活領域,人的意志應該尊重理性,保持理性的純粹。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如何才能保證理性的純潔。這種上帝的概念既不是神學的,也不是唯物主義的,而是以人類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理想為前提的。
自由意志問題不僅是康德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礎和基石,也是道德形而上學的起點和康德整個哲學的最終歸宿。在純粹理性的范圍內,宗教尤其如此。人類的自由是一個理性的事實,作為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人決定了他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每個自由的理性存在都只能通過生活在一個道德共同體中而得到認同并實現最高的善。道德共同體的維護和最高善的實現必須確立最高的立法者和正義,即上帝。因此,自由意志是道德形成的基礎,道德必然導致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