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萍
(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現如今,由于新課標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家已經意識到了音樂、舞蹈這種藝術類課程的重要性。舞蹈學習和提升不僅僅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習者的身體柔韌度和協調度提升,相應的情緒得到放松,能夠更加平和地去面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而且還十分有助于藝術文化的傳承和宣傳。與此同時,高校的舞蹈教學還能夠幫助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對其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的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將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加強理論知識和舞蹈技巧的傳授。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過程中,舞蹈這種藝術類課程相對于其他的學科來說,綜合性和靈活性很強,是學生喜歡的一種活動。高校的舞蹈教學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這是因為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它的魅力不僅僅是通過簡單的肢體動作表演出來的,更多的是其背后所蘊含的內涵和思想[1]。舞蹈者需要借助優美的舞姿來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出,不僅僅是給自己,更是給觀賞者視覺和精神的洗禮。在高校的舞蹈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們通過學習舞蹈知識、進行舞蹈練習來豐富了自己的業余生活,更幫助其領會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加強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
想要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首先要做的是從學生本身的意識抓起,讓他們意識到提升基本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從根源處加強學生對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視。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和一般舞蹈專業的學生有所不同,因為他們的專業度不夠強,想要促進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就要對他們的專業能力進行培養這種現狀才能夠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2]。因此,加強對學生藝術認知的自覺意識提升就需要把整個藝術素養的教育貫穿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中,并且和其他科目融合在一起,老師發揮到領導和帶頭的作用,在信息化的社會下結合互聯網教育和多媒體教育,更深層次、多方面、全方位地增強學生的藝術信息意識。
眾所周知,一門課程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就是教學方法實踐的好壞,適宜的教學方法是保障一門課程學習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幫助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的基礎性手段。在高校舞蹈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降低相應的教學難度,使得學生更容易地了解到老師的教學目的,對自己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并且對舞蹈藝術課堂的氣氛活躍也起到了關鍵作用[3]。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過程中,舞蹈類課程的學習不再是單一的模仿和簡單的了解,老師也不應該只是在對舞蹈理論透徹講解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自身表演和視頻學習使得相關的動作行云流水,清晰易模仿。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做到舞蹈藝術內涵的講解和動作技巧的分析,加強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認識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舞蹈內容的興趣,使得整個高等院校舞蹈藝術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以人為本”是高等院校教育過程中必須要秉承的教育理念,而且也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把握課堂內容的傳授方式和進度,屬于是課堂的主體。一般會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授課形式,課堂內容也主要是由老師進行講授和把控的,學生只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這一過程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就是雙方的互動是非常少的。而在現如今的社會下,教育界更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老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把學生引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主要的學習任務是由學生自主來發完成的,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和邏輯能力。而老師只是對其中所出現的錯誤和問題進行解析。對于藝術類課程來說,課程內容本身就具有比較大的開放性,一味的采取“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是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而自主的學習方式更利于學生對舞蹈課程的學習[4]。老師可以通過將班級成員劃分為小組的形式,對不同的小組不同布置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然后讓小組內部經過討論和研究來得出最終的結果并進行PPT 匯報。與此同時,老師還可以采取情景模擬的方式,在正確示范之后讓學生自行進行交流和練習,并在這樣的過程中去尋找問題來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能力,激發其學習舞蹈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開設舞蹈課程對于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是十分關鍵的,想要促進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得到鍛煉,就必須要通過各種各樣思維模式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設計來提升學生學習舞蹈藝術的積極性。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學生認識到舞蹈藝術的學習并不是純粹的舞蹈動作模仿和聆聽節奏律動,而是要樹立起新穎的觀念,去學會享受舞蹈藝術課程、鑒賞舞蹈、享受舞蹈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