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中學,陜西 渭南 715100)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歷史成績的提升之外,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習慣,加強學生的歷史素質教育,從而滿足學生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考作為高中的終極目標,高考中的相應要求也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了一定方向的改革。這可以讓教師認識到自身教學模式的缺點,教學內容和解題技巧的不足,從而進行全方位的改進,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和歷史素養。
2018 年9 月10 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涵蓋了考查目的、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
“一核”為考查目的,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內容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怎么考”的問題。
1.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單一。高中歷史教學采用的仍然是‘教學合一’的方法,這種單方面知識傳授的方法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且課堂教學缺乏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無法集中注意力,難以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歷史學習興趣不足。高中歷史具有知識點復雜、關聯性強等特點,將我國從古至今發生的幾千年社會的演變融合在一起,同時還包括世界歷史內容,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任務量較大。再此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學注重文字的閱讀和材料的積累,長期的文字審閱會帶來視覺和思想上的疲勞,干枯的內容讓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一定的厭煩,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常常會見到教師在課堂上努力授課,學生在課桌上走思、睡覺的現象,這就是沒有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3.教師的專業修養薄弱。高中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生歷史知識的來源比較單調,除了書本材料之外就是歷史教師的講解,為此學生歷史成績高低和歷史教師的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聯系。高中歷史教師大多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但正是因為經驗的豐富,導致教師難以將做出適當的改變和創新,依然以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為主。其次在專業素養上,教師難以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試化的思想嚴重。無法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在當前形勢下,應用最廣的當屬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為學生既定教學目標,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小組成員各自的優勢解決同一個問題,實現學習能力之間的優勢互補,鍛煉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務。明確任務分工,保證學習的有條不紊,以及各個學生在小組之中的責任擔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作意識與責任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歷史知識繁多且復雜,學生往往會因為后面的學習而忘記了前面的內容,無法實現知識的鏈接,基于這種現狀之下,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引入到教學之中,利用關鍵詞和線條來直觀化的體現知識網絡,實現知識的有機鏈接,同時還能夠避免因為大量文字而導致的視覺疲勞,提高學習的質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現代信息技術為高中歷史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豐富了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能夠采用視頻、動漫、圖片、音頻的形式,滿足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享受,讓大腦處于活躍的狀態下,從而強化學習的效果。
高考導向下的高中歷史學習,為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創新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教師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如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樹立歷史知識框架;利用信息技術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滿足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從而塑造新時代下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