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莊河市第十五初級中學,遼寧 莊河 116400)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因此對于文化娛樂的需求在一直擴張,但是由于外來文化的侵擾和影響,導致傳統文化受到了排擠,為了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度,初中生物教師也應當從點滴做起,通過生物知識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達成教學與文化傳播的雙重目的。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對于人們的生活、交流、思想、文學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詩詞本身也海納百川,包含著歷史、文化、科學、人文、政治等多種內容,其中不乏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內容,而這就可以成為教師引用的內容,或通過趣味詩歌的方式導入課程,或借助古人的智慧解析生物現象,或借助巧妙地融合,讓學生感受生物與生活的關系,既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教學內容,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還能夠讓學生得到詩詞文化的熏陶,獲取深厚的文化底蘊。
例如在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這一課時,筆者首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關于鳥的詩句,有的學生背誦了杜甫的《絕句》,提到了黃鸝與白鷺;有的學生朗誦了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有的學生提到了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在學生的熱烈討論中,筆者卻引用了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通過向學生解析“雙燕生四兒,捕捉青蟲喂食,自身卻勞累消瘦”的故事,引入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同時還能讓學生從中體會親子之愛的偉大和無私,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之余,獲得思想與精神上的引導與熏陶,傳承傳統孝道與美德。
民俗文化來自于群眾,因此其涉及和囊括的內容更加豐富,同時由于其“接地氣”的優良性質,在民間和生活中得以廣泛傳播,甚至人們在日常交流中經常引用,因此學生的認知度和熟悉度較高,通過民俗文化的滲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地專注于教學過程,既了解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又掌握了相應的生物知識與實驗現象。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一課時,筆者就引用了“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樣的俗語,這句話淺顯易懂,又風趣幽默,能夠有效誘導學生的趣味,同時這就話又完整描述了在生物遺傳中,親代與子代以及子代與子代之間性狀的差異,用人們生活中的直觀現象,揭示了生物遺傳過程中的變異特性。與此同時,筆者又引用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諺語,同樣具有風趣而直白的效果,雖然龍與風是傳說中虛構的神獸,但是并不影響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體現了生物在遺傳過程中的性狀一致性,雖然親代與子代之間具有變異,但基本性狀具有遺傳特征,這是不可改變的根本原則。通過這兩句諺語的巧妙結合,就將本課中最關鍵的兩點內容用最直接有趣的方式完成了解析,讓學生能夠快速形成牢固的印象,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典文學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瑰寶之一,其不僅描述解析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歷史、文化和生活,還對現代人的生活生產、科學創造、精神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引導與啟迪作用,是這些優秀的文化底蘊與思想精髓推動著我國的社會發展與文明建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對經典文學的運用,讓學生從歷史文化中看到生物科學的發展歷程,品味古人對于生物現象的記錄與解析,進而形成完整的科學觀與歷史觀,能夠以辯證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與現象。
例如在學習“食物鏈”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就引用了劉向《說苑》中的名句,也是人們常用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用三種動物之間的關系,準確表達了生物之間存在的食物鏈關系。又比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筆者就運用了《晏子使楚》中的名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就講述了橘樹在淮南擁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溫度適宜水分充足,因此果實美味;而在淮北由于陰涼、光照時間短,氣溫又比較低,所以果實味苦。這就是古人通過對生物現象的總結和分析,而形成的文學作品,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引導價值。
綜上所述,弘揚和發展傳統優秀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與義務,在現代素質教育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先賢前輩遺留的文化財產,為學生打造具有文化氣息和傳統氛圍的課堂,既可以借助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推動教學進程,又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在學生心中留下潛移默化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