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縣苗二河幼兒園,貴州 黔南 5583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體會里面優美的語言,加強對其理解和體驗。三到八歲正是一個人培養讀書、繪畫等興趣的關鍵,教師要為其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產生閱讀的積極性。幼兒教育是他們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而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豐富他們的詞匯儲備,提高智力水平。對交際、認知、表達、理解等能力的加強有著重要意義。而良好的閱讀能力也能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村幼兒的早期教育是與教師和家長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斷加強合作,努力配合,才能獲得成效。因此要采用家園共育的方式,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共同探討,以此在教育理念方面達成一致。家庭是幼兒的主要生活區域,是教育的根基;而幼兒園是他們的第一所學校,是進行全面教育的開始。二者應相輔相成,革新教育理念、內容,分享教育資源,加強互動。兩者有效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積極健康的發展,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早期閱讀能力,提高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很多農村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帶大,對幼兒的教育情況完全不關心,家庭中沒有適宜的閱讀環境,導致他們無法培養閱讀的習慣。那么教師就要采用家園共育的模式,聯系幼兒的父母,在溝通和交流中使其認知到早期閱讀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然后在家庭中創建“藏書屋”,抽時間帶著孩子去縣里或者城市中買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或兒童畫冊、繪本等。家長要盡可能的每天抽出三十分鐘陪伴孩子閱讀,不在身邊的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保證幼兒能夠理解書籍中的內容和含義。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書籍看完要放到“藏書屋”中,愛護書頁圖冊,使之逐漸喜愛上文學閱讀,提高學習的熱情。
而教師則要在班級內創建圖書角,利用家園資源進行優勢的互補,充實閱讀區域,要求他們每人帶一冊繪本進行分享,放入圖書角中。安排一節閱讀課,使他們展開想象,進行細致的閱讀,在互相交流中推測出故事發展的情節,理解其中的人生道理。教師要鼓勵他們積極提問,將閱讀過程中不懂的地方展現出來,并給予幫助。教師還可以開展“勤勞小蜜蜂”活動,看看哪位同學的閱讀數量最多、效率最高,在獎賞中激發他們早期閱讀的意識。
幼兒教師要把握教學的時機,展開各式各樣的閱讀活動,讓他們在玩耍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以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教學手段,開展特殊的課堂活動。
例如,可以采用舉辦親子活動的方式,制作“書簽”或“連環畫”,讓農村家長抽出時間,從外地回到家鄉,與幼兒齊心協力、共同參與。而在家庭中,則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父母每天晚上給他們講述一個小故事,使其感受到家長的關愛,逐漸成長為一個自信、且富有上進心的人。而在園內,可以開展故事大會,讓學生站在講臺上,把自己記住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加強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
幼兒教師在園中能夠更加細微的觀察到幼兒的學習、生活習慣,但是并不能夠及時的掌握他們在家中的具體情況。這時教師就需要與家長進行言語上的交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合理運用微信群的方式,獲取更多有關于學生在農村家庭中的真實信息,了解他們課后的學習狀態,和家長共同完成家庭的親子活動。并且合理的引導家長,讓校園和家庭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通過微信群進行溝通時,教師要對幼兒在家庭中的狀態進行有效的分析,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以小班幼兒教育主題活動“懂事寶寶”為例,其中一節活動內容是需要給自己的玩具娃娃洗澡,教師應該科學引導幼兒們對玩具進行擦洗。而他們回到家后,也能夠通過微信群來了解他們在家中的具體活動情況,并合理的引導農村家長放手,讓幼兒親自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要進行合適的指導,但是不能過多的干涉甚至包辦。最后家長要利用微信群與教師或者其他家長們分享本次親子活動的成果,進而完成家園教育活動,相互促進提高。
在新課程不斷改革深入發展的當下,幼兒教師要采用家園共育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學,培養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加強閱讀能力,繼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