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縣教育第二幼兒園,廣東 肇慶 526000)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自幼兒呱呱墜地的一刻起直至離開人世,其整個生命過程都是在家庭環境的伴隨下進行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他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因此,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個性的健康成長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據觀察記錄發現,在幼兒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暴露出諸如自我調節能力失控、自我體驗經驗失衡、自我認識總結欠缺等社交問題,會出現逃避困難、猶豫不決、畏懼前行、不敢交流的表現。部分家長因為過分嬌慣、溺愛孩子,使幼兒形成“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姿態,不懂謙讓,不會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滿足時,就怪罪到其他人的身上,有甚者更會惡言相向、出手打人等。我曾在2014 年3 月遇到這樣一個例子:潤潤常打一起玩的小朋友,別人不小心撞到他,他就會動手一掌拍過去,當我問他原因時,他回答說:“奶奶說在幼兒園誰碰我、欺負我,我就打他!我還要告訴奶奶,讓我奶奶來打他。”在家訪的時候了解到,幼兒從出生以后一直在奶奶家鄉長大,爸爸媽媽在城鎮工作,只有休假的時候才能見面,父母從小沒有正面教育孩子,奶奶的教育方式就是孩子不乖就打!顯然,這些問題都與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有關。研究表明,個體幼兒時期的人格和品質對其成年后的個性心理有巨大的影響,在幼兒時期形成的不良品質在其成年后也難以修正,誤了終生。由此可知,父母的文化素質、人際言行、教養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日常表現,家庭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終生發展,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塑造孩子優秀的人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生產方式的結構性變化,家庭的主要組成形式逐漸發展成由父親、母親及孩子三方組成的核心型家庭,三者是家庭結構的基本單位,合理的家庭結構三者其一缺一不可。在完整結構的家庭中,父親和母親分別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恰如其分地為幼兒提供了兩種性別的心理及行為范例,比如中國傳統的“慈母”、“嚴父”形象,為幼兒展現不用性別、不同角色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差異,為幼兒的世界觀、人生觀發展提供完整的素材。
研究發現,離異家庭的幼兒和健全家庭的同齡小朋友在心理及行為發展上都存在顯著的差距。離異家庭幼兒對父親母親的信任度、對父母和家庭的依賴程度、與父母的交流等親子關系層面的表現,也明顯低于健全家庭幼兒。這也導致了離異家庭幼兒在社會性發展上的不足。
與完整健全的雙親家庭相比,一方面單親家庭不能為幼兒提供兩種性別的心理及行為范例;另一方面,由于父親(母親)肩負著雙重的養育責任和經濟壓力,難免身心疲憊,從而忽略對幼兒的照顧、養育及發展。幼兒的發展從完整的雙核變為單核,最后淪落為無人教養。在此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幼兒會對自己的家庭現狀感到無助、絕望,隨之而來的是情緒壓抑、怨恨甚至敵對,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極其消極的影響。如這一案例:小雷小朋友每天放學都不愿意奶奶來接,發脾氣不肯回家,與家長溝通后了解到,幼兒的父母整日吵架、不回家,這樣對幼兒今后的個性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首先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努力,將心比心,和諧生活,經營美好的婚姻,維持完整的家庭結構,為幼兒提供一個溫馨、歡樂、和諧的家庭環境。
1.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蒙特梭利曾言:“成人一定要抱著謙卑的態度去對待兒童。”父母應給予幼兒足夠的尊重,把幼兒與自己置于平等的位置,相互尊重,和平交流。在要求幼兒做事情的時候,多一些商量,少一些命令;與幼兒交談時,多一些吸納幼兒的想法,少一些灌輸自己的經驗觀念。
2.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權利。父母應和幼兒建立起具有彈性的親子關系。幼兒具備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于一切新鮮好玩的事物很感興趣。父母要多了解幼兒在物質認知方面的發展,對于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權利,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做,在幼兒遇到難題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施予援手。
3.滿足幼兒的合理請求。貪玩和依賴是幼兒的天性,父母應每天合理分配時間與幼兒相處,雙方一起交談、玩耍。通過分享幼兒的喜怒哀樂,幼兒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和關心,而父母能夠了解幼兒的脾氣、性格和能力,為幼兒以后的發展提供線索指導。
4.正確對待幼兒做的事情。幼兒因為年齡的關系,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難免會做錯事。當幼兒做出錯誤或令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時,父母應寬容孩子,多一些溫柔的引導,少一些大聲的訓斥,使幼兒逐漸明晰對錯是非。
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個性的健康成長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而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幼兒園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密不可分。身為幼兒教師,我們既要在幼兒園中積極向上,努力工作,培養幼兒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要積極主動與幼兒的家長保持聯系溝通,相互交換幼兒的發展狀況,交流教育經驗,指導家長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使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教養幼兒,引導幼兒走在正確的培優之路上,促進幼兒個性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