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衙博物館
縣衙坐北朝南,有這樣一句老話:“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縣衙歷史文化其實是活的文化,是有靈魂的文化。縣衙其實是一部凝固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關于縣衙的故事和傳說來了解我們眼中的縣衙的歷史的另一面。我們現在可以買一張票對縣衙進行參觀,但是古時候的縣衙可不是一個老百姓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文化故事來了解當時的文化特點。比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清朝末期,余杭士子楊乃武在鄉試成功中舉,為了慶祝,在家中設宴。其房客葛小大的妻子畢秀姑面容姣好,被當地人稱作“小白菜”。畢秀姑原來是葛家的童養媳,曾經在楊家做過幫傭,在那時便與楊家的楊乃武暗生情愫,但二人因受限于禮儀名分而難成眷屬,后來只能各自結婚嫁娶。擔任余杭知縣的劉錫彤曾濫收金錢糧食、貪圖賄款,楊乃武因此與士子上書聯絡揭發他,導致劉錫彤的財路被斷,心中對楊乃武懷有憎恨,其子劉子和利用迷藥奸污了畢秀姑,又用毒藥毒死了畢秀姑的丈夫葛小大。劉錫彤為保住兒子性命、發泄私憤,便移花接木,把楊乃武騙至縣衙,嚴刑逼供,以“謀夫奪婦”定擬,問成死罪。楊淑英為了解救弟弟楊乃武,抱著侄兒就去到省城里探監,央求畢秀姑以事實為重,根據發生過的事情推翻錯誤的口供,后者因心存愧疚而答應。誰料后來擔任浙江巡撫的楊昌浚堅決不允許畢秀姑做出翻供之舉,還以“通奸謀命”在此定了她的罪,同時上奏。這一舉動引發了浙江士紳的憤怒,在他們的支持下,楊淑英重到監獄,讓楊乃武撰寫冤狀后冒著死亡的危險到達京城滾釘板告狀,這一冤案才得以沉冤得雪。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縣衙是一個公平處理訴訟的地方,雖然最后的結果可能是非常曲折,但是人們頭頂有青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通過縣衙的陳設安排來了解縣衙歷史的另一面。進入縣衙,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設置的擊鼓鳴冤的大鼓,據說這個鳴冤鼓的設置來自包公。包公上任開封府后整吏治: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包拯打開開封府正門,讓有訴訟的人能夠進入衙門陳述是非曲直,官吏都不敢再欺瞞。開封府門前豎起登堂鼓,后世的"擊鼓鳴冤"就是這里來的。各級地方的衙門門口因此設置了一個“喊冤鼓”,方便老百姓為自己或他人鳴冤報官。但是因為擊鼓鳴冤是屬于非正常程序,為防止胡攪蠻纏和提高管理成本,采取非正常渠道解決問題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20 殺威棒。這個代價可以讓人三思而后行,防治刁民誣告。在大堂的前面還有原告被告所跪的條石,因為被告人眾,很多時候條石都被跪出了跪痕。我們可以看到威嚴的大門內設有大堂、二堂、牢獄等,這是古時縣衙的實景。我們過門進衙的時候,不要把腳踩在高高的門檻上,一定要跨過去,這是規矩。大堂堂內正中屏風是一幅“山水朝陽圖”,升堂時,縣太爺正好坐在圖內朝陽升起的地方,寓意如日中天、如沐圣光。” 這也是古代的法律制度的歷史表現。
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過一句話:“建筑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 國家開設縣治,必首建廳堂,為官吏行政臨民之所。這里所說的“廳堂”指的是縣治中的“大堂”。但作為一個治所,除大堂外,還有“二堂”、“三堂”、“三班”、“六房”、“幕廳”、“監獄”以及大門、儀門、宅門和神祠等,這些建置,構成了通常所說的縣衙。古代的縣衙建筑講求的是中央集權,講求的是坐北朝南,講求的是建筑都建立在中軸線上,平面展開,多重層進的布局。縣衙主要是以院為單位,由廳堂、房舍、墻垣圍成院,串連幾組院,構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古代的縣衙主要是以面南為尊,這是皇宮和縣衙的共同特點。縣衙的門口一般都有“影壁”,也叫“照壁”。影壁的壁畫是一個“四足獸類”,其名曰“饕餮”。顏師古注:“貪甚曰饕”。杜予注:“貪財為饕,貪食為餮”。諧音曰貪,寓意戒貪,為神話中的貪婪之獸。畫中盡管它的腳下和四周全是金銀財寶,但并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古鐘鼎彝器,多刻其頭部,有首無身,后來多在墓門和宅門上飾“饕餮銜環”,以其兇猛貪吃鎮邪。所以,天下之民把貪婪之人謂“饕餮之徙”。舊時州縣衙門前的影壁上多有此畫,以警示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縣衙的院落眾多,門上一般都銘刻對聯,對官員起到警示的作用。比如門牌匾上刻有“公生明”等等這些字,“公生明”作為官場箴規,意為公正方能明察事理之秋毫,即所謂“公生明,偏生暗”。比如“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警戒縣官大人要秉公辦事,不要欺虐衣食父母百姓。明朝時,浙江衙署前有這樣一副對聯:天有昭鑒,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這幅對聯振聾發聵,令人警醒。這是南宋曾任兵部侍郎的余玠,在入蜀任宣撫使時,寫在官署大門上的一幅楹聯,以表其治理好四川的決心。上聯為“一柱擎天頭勢重”;下聯為“十年踏地腳跟牢”。元代大德年間,河南內鄉縣衙前有這樣一幅對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國即負民,何忍負之。告誡官員為人要誠實,切勿欺天負民。知縣在當時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背景之下,掌握著全縣的行政大權、立法大權、司法大權,上述清代名聯反映出了掌握大權卻又缺乏充分制約的官員對自身的告誡與要求。
大堂,也謂正堂,是知縣升堂理事所在。在大堂的正中懸有“浚縣正堂”的堂匾,堂廳四梁八柱,高大寬敞。大堂之中有一座暖閣,高出地面尺許,是用木板鋪就,知縣升坐大堂即在暖閣之上。閣上擺一長案,上置簽筒、筆架、硯臺。案之右方,設一方形高架,置用黃布包裹的象征之印的箱匣。在暖閣的上方,懸一塊橫匾,上書“清慎勤”三字,以申明施政宗旨。大堂之左,置一大鼓,知縣升坐大堂則擊鼓顯威。
在“外衙”與大堂相對稱的東西兩側,是“三班”、“六房”。在古衙中多稱“吏廊”或“廊廡”,是有穿廊的廊屋,在大堂前作東西相向排列。“三班”即指皂隸、快手、民壯,其人員都是衙內承命奔走的差役、站堂、行刑、內勤及門衛等。“六房”是縣衙的職能部門,負責辦理日常公事。明清兩代,政務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類,六房在吏廊的具體位置是:東面吏、戶、禮三房;西面兵、刑、工三房,這種排列次序格局與中央朝廷的“六部”格局相同。其辦事人員稱書辦、經承或承發吏,統稱“典吏”。他們雖無品級,卻掌握著衙內的實權。各房的職能是:“吏房”管理鄉紳、丁憂、起復和在外地做官各事;“戶房”管理糧、戶、稅等;“禮房”管理皇上喜慶、辰期并考試、烈女、節婦、祭祀等事;“兵房”管理兵差并考武各事;“刑房”管理枷殺賊盜、刑獄諸事;“工房”管理交通、水利、起蓋衙門、修理倉庫各事。縣衙的牢獄在實際上代表著現代基層司法的標本。明清時每個州縣衙門都有監獄,監獄都建在衙門的西南,俗稱為“南監”。監獄主要是分為兩類,一是重監,即水牢和地牢,用以監禁重罪囚徒、死罪囚徒。另外是一個為輕監,用于關押可能被判徒刑或以下的囚徒與女監。當時的牢房除了窗小一些、墻厚一些,與平房并無太大的區別。其中的墻為了防止囚徒通過鑿墻的方式越獄,由磚砌成。
縣衙博物館的休閑文化。很多的官吏在工作之余,也是想營造自我的一方凈土。他們開始設置追摹自然,別開洞天的后花園。在封建制度長期控制下,許多古建筑營造墨守成規,按一定模式重復再現,處處似曾相識的庸人趣味。在這種環境下,官吏也想在公堂得暇之日有個休閑、待客、游賞、娛樂之所,透氣養神,怡然自得。很多縣衙后花園,會建起亭、臺、樓、閣、軒、堂、園、屋等等,并植樹種竹,花木成蔭,藤蔓滿架,或作花臺,或砌魚池,盡量追摹自然,別開洞天,引人入勝。這樣的建筑風格與廳堂高墻,氣魄宏偉的縣衙形成鮮明的對比:一種是均衡對稱,有等級秩序;一種是追求自然情趣,靈活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