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邯鄲 057751)
房屋建筑主體結構的施工控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涉及面眾多,在實際施工控制工作開展中,日常事項的控制需要注意以外,同時也要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位置的常見問題以及常見隱患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實現房屋建筑主體結構施工的有效控制。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建筑主體結構作為主要的施工部位,尤其是當前社會中高層建筑的大批量涌現,其結構形式大多是以框架結構以及剪力墻結構兩種融合的情況來實現,同時在通過大量的具體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進步,保障了其良好發展。
房屋建筑主體結構一般是由鋼筋和混凝土混合形成的結構,同時在進行施工過程中對模板的使用量以及翻新數量較大,為了使控制施工質量的目的得到有效實現,應注意在房屋建筑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一些較為常見以及隱性問題加強控制力度。
(一)針對鋼筋方面的控制,應把高一標號的預制混凝土墊塊在鋼筋底部以及比較靠近模板一側進行鋪底施工,從而起到對鋼筋的保護作用,針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振搗一定要適量,避免出現過度振搗從而致使鋼筋受到過大的沖擊,從而形成鋼筋外漏現象。
(二)針對模板內的混凝土基面應進行適當的鑿毛處理,同時還要把模板內部因施工過程遺留的一些雜物清除,模板的拆模時間要把握好,拆模過早可能會出現混凝土卻塊少角的不完整現象;模板的翻新工作應當對殘留的混凝土土塊進行鑿除,從而重新上脫模油實行模板反洗處理,并針對一些變形或損壞的模板進行修復完善。
(三)混凝土材料的供應企業選擇方面,應以就近為原則選擇合適的混凝土供應企業,同時在混凝土澆筑過程應當用汽車泵或者地泵進行施工,澆筑過程中要配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操作施工,同時也要有相應的負責人進行對澆筑施工現場的指導和管理。
在針對面板進行大面積澆筑施工時,振搗工作需要由人工操作來實施,同時在振搗過程中對鋼筋部位應避免踩踏,從而保障鋼筋的形態以及位置不受影響;對于一些區域無法實施全面振搗工作時,建議施工操作人員在振搗時鋪墊濕潤木板來進行,同時應注意澆筑施工結束后應對混凝土進行抹面處理,以保障澆筑的混凝土平整。
在澆筑滑升模板的過程中,漏斗卸料高度對比混凝土表面來說,應高于其20-50cm,如果鞋料口的高度高達2m 以上時,可以實施輔助澆筑工作,此時可以應用串筒或溜槽,從而保障混凝土不受卸料口高度過高而產生的離析現象;為了使得混凝土的粘附性得到提升,可以先用砂漿澆筑鋪底,并在卸料過程,應保證對澆筑區域內的混凝土料供料及時,同時在混凝土分層澆筑過程中,應保證上層混凝土的澆筑是在下層混凝土澆筑初凝之前進行,保障混凝土澆筑的整體、統一;混凝土澆筑速度應把握好,不宜過快,以有效避免因速度過快而導致混凝土受到加大的沖壓力從而出現模板的變形、損壞以及移動,保障模板的重復利用性質。
(一)現場澆筑框架梁技術
這項技術是通過鋼筋混凝土把支撐柱體以及房梁之間繼續連接從而組合成一個結構,一般來說在低層建筑結構主體結構中較為常用現場澆筑框架技術對場地布置沒有過多的硬性要求,因而在空間領域中的發揮比較靈活多變,然而因其自身柔性結構的形成,在抵抗外界破壞力方面較弱,尤其是一些無法避免的自然環境如臺風、地震等。因此,對于高層建筑來說,需要進行加固處理,可以加入剪力墻結構等來實現加固,從而使之向更為完整框架形式方面發展;基于剪力墻結構背景下,也要進行一定的穩固加強處理,可以應用大面積澆筑模板技術進行澆筑,而對于墻體來說,則可以應用外部砌磚與內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結合,從而實現更為完善的施工技術。
(二)大面積澆筑模板技術
在模板選用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實際需要,來綜合考慮模板類型的使用。當前一般建筑工程中所選用的模板都是采用鋼模和木模互相搭配使用,主要通過對模板的數量、自身強度性質以及高效的使用率等綜合考慮,因而比較建議選用組合形式的模板進行施工,組合形式模板為鋼模為主要材料、而木模作為輔助材料,這種組合形式實施的澆筑想過以及質量都較好;在安裝模板的過程中,要對模板與模板之間的搭接處進行一定注意,從而在澆筑過程中使得因模板受力不均、而導致的模板搭接處出現錯位現象得到有效避免,從而保障建筑整體結構的美觀形態;對于模板的一些邊邊角角部分應注意進行封堵,從而使漏漿致使的混凝土脫模后、在其表面出現蜂窩麻面現象以及模板出現殘缺二導致的鋼筋外漏現象得到有效避免。
(三)液壓滑升模板安裝技術
這項技術在高層以及超高層的房屋建筑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比較適用,尤其是對建筑項目主體結構的綜合性能能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從而促使建筑整體施工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以有效抵抗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一些影響。為了能夠在實際房屋建筑主體結構施工控制工作中不斷引進先進并符合施工過程中實際情況的施工技術,針對下階段的房屋建筑主體結構施工應更多的進行先進技術的合理應用,從而促使各項施工技術得到不斷進步并發展,在未來的房屋建筑施工中得到普及,從而保障房屋建筑的整體質量,促進建筑行業基于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得到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