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欣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龍山小學,江西 撫州 331800)
數學新課程標準對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是更高的要求,就小學學生而言,這六年的時間各方面能力全面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但現實是很多學校、很多老師,都以成績、以分數片面地看待小學學生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本著探尋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這一宗旨,本文提出了小學數學生活化內容,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生活化理念的提出和應用對于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開展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種理念,讓數學的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知識。在學生的眼中變得更加生動親切,因此,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夠幫助學生去理解整合數學的知識內容。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學習的感受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生活化理念的融入從這些方面都會有一定的促進。生活化的理念強調,數學的知識和實際的生活案例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們學會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構數學也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生活。所以,這兩者本身就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用融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更能夠促進學生抽象思維水平的發展,更能夠讓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所以,這是一種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理念和行動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這種價值,并且積極的推進小學數學的生活化的教學工作。
本文的重點主要討論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既然要討論如何進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如前所述,需要從教材入手深挖教材的內容,再結合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才能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
首先,教師要深入了解生活方式對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獨特價值,督促學生培養思維能力,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探索有關的數學知識,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他們了解生活方式在學習中存在的價值,在這個情況下,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應該改變。教師既要加強數學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又要密切注意數學知識點與現實生活內容的結合,讓學生對眼前的數學知識有更深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編寫教案,完成備課過程中的教案,結合實例和數學課程知識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過程去探索知識,并且加深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在實施教學計劃時,可以將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逐步加深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思維。
生活化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層面。如果兒童的學習僅僅只停留在知識和認知上,是非常不夠的,而具體來定義這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從上述教材分析來看,教材在設計時都緊密結合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此設定生活化教學目標時要考慮教學對象認知不同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設定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解決目前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因此,生活化教學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有足夠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際參與以及表達的環節,和相應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結合學生已經具有的具體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情感出發,以學生喜歡的事物和活動開展教學。
既然是生活化教學,那么教學內容也必須要進行全面的、徹底的生活化設計。課程設計時選用話題要富有時代感,與教師和學生的生活都密切相關;多種技能綜合培養。將課題與生活緊密結合,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級提高。
事物型生活化內容:所謂“事物型生活化”即教材將知識點與生活中的事物相結合,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總結抽象出相關的數學知識。如:一年級上冊準備課中利用學生已經熟悉的周邊事物,垃圾桶、旗桿、小樹等抽象出數字 1 到10;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中利用多用途橋上行駛的車輛,讓學生抽象出空間位置關系。事物型生活化教學的基礎,是要求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在不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矛盾下,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轉化成數學知識,而這也正符合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前運算階段(2-7 歲)到具體運算階段(7-12 歲)轉化。
情景型生活化內容:所謂情景型生活化即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再現,呈現在教材中,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切身實際的融入到課堂,參與課堂,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感知生活。
任務型生活化內容:所謂任務型生活化即給學生分發布置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任務,在交流和討論中感悟、學習。任務型生活化多出現在教材的“做一做”部分,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二)》做一做部分,以同學之間交流合形式,要學生各自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總之,教學生活化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點記憶更深刻,從而明顯提升學生數學成績,還能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提升。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地強調卷面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