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織金縣馬場鎮凹河小學,貴州 織金 552100)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情感因素存在于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基本要素,而這三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也是構成教學中情感現象的三個源點。本文將以這三點為依據,結合情感調查結果及文獻中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討論實施情感教學的策略。
語言習得中的情感因素會對語言輸入進行過濾,對語言習得起到了或阻礙或加速的作用,只有在最佳的情感條件下,外語習得者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以情優教,發揮教師情感功能,有助于學生內化學習中所得到的理解性語言輸入。我們可以教師個人素養、課堂教學設計、情感教學評價三個方面發揮教師情感功能。
(一)強化教師個人素養。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英語老師作為孩子英語學習的啟蒙老師,對孩子具有潛在影響。經常會聽到學生說,喜歡一個老師,就會喜歡上他的課,如何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首先,具備良好教態。教態是教師無聲的語言,是教師情感與姿態的結合。包括教師的儀容、風度、神情、情緒、表情、姿勢、動作、舉止、手勢、目光等。在英語課堂上,如果教師可以用自然清新的語言,優雅的姿態,真誠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和行動力都會相應提高。
其次,熱愛教育事業。教師熱愛教育事業是指熱愛所教學科、熱愛學生、熱愛教學這一份單純的工作。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最著名的教育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懷著一份拳拳之心,選擇教育工作,就是選擇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有的教師樂在其中,也將他的快樂帶給學生、感染學生,而有些教師則因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教學,產生了職業倦怠,會將一些不穩定或是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
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擁有多重身份,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便是知識的傳授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反思、總結,很多知識具有體系,又互相關聯,觸類旁通,學科不必過于割裂。
例如:在語音教學中,建立音形結合的概念,強調五個元音字母a、e、i、o、u 的發音規則,也能讀出其他輔音字母的發音,在此基礎上,拼讀單詞。詞匯教學中,運用詞根詞綴法,可舉一反三。動詞變形容詞,如:use-useful、help-helpful、play-playful 等;名詞變形容詞,如:sun-sunny、rain-rainy、cloud-cloudy、wind-windy、snow-snowy 等。
語法與句法教學中,運用兒歌、口訣等,背出名詞單復數,動詞第三人稱的變化等。語篇教學中,通過感知、模仿、表演等方法,帶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起到腳手架的作用,給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能夠形成語篇閱讀的能力。
(二)優化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通常被稱為備課。英語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系統性、主體性、導向性、整合性、實踐性和年段性原則。
第一,優化情感教學目標設計。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包括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教學目標。
第二,優化情感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內容是指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要求學生系統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總和。
人本主義學習論強調學生作為人的自主性。學習并非毫無動力的“苦學”,而是在好奇心驅使下的“樂學”。在此,筆者首先從學生個人層面闡述情感教學策略,另外,鑒于在校時間較長,學生不免會受到外在周圍環境、人際的影響,故筆者從內、外兩方面來闡述學生層面的情感策略。
(一)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培養積極情感。學生剛學習英語,本就帶有一定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對英語及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環境會對學生產生心理暗示。這兩者都對學生學習英語產生自然的興趣和動機。但是隨著課業壓力或是學業上的困難等原因,部分學生會失去學習動機和興趣。此時,可以采取如下策略降低焦慮,增加動力:
(二)關注外在因素,提升情感教學質效。除了學生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也能夠影響情感教學的效果。筆者將其分成兩部分:周圍環境因素和人際因素。
第一,周圍環境因素周圍環境因素由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家庭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環境所組成,這些因素都會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影響,但受影響程度要根據學生本人,其父母及周邊環境的易感度高低來判斷,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則對情感的接受能力高,情感教育效果更好。易感性較低的,則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情感教學。
第二,人際關系學生在學校中的活動主要是在班級完成的,班級里是學生安全感、歸屬感等重要心理內容的發源地。具體而言,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少,對教師的認同度高,故對教師具有崇拜、依賴感。由于小學生的向師性,只要教師稍微表現出一點熱情,就可以和學生建立持久而穩固的師生關系。而師生關系也比較單純,學生喜歡教師,是因為教師喜歡他們,相反地,他們厭惡教師,是因為教師表現出對他們的不喜歡。所以,小學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是深遠的。
綜上,小學階段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便是愛自己的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理解尊重學生。用人本主義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多留意學生身上的進步,不要總是聚焦于問題,忽略了學生做出的努力,教師應該把問題當作一種現象,充分地接納學生,避免自身負面能量帶來的攻擊和破壞性,學生會感激教師的理解,師生關系更融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