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濟源 454650)
引言:計算機是一門實操性較強的學科,但基礎的文化信息也不能遺落,文化基礎能夠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原理,以便于在后續的實操中,形成思維基礎,翻轉課堂較為適用于對學生的文化基礎教學,能夠圍繞學生的文化基礎差異,實現短時間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計算機應用奠定基礎。
翻轉課堂給予了學生足夠的獨立學習空間,讓學生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與記憶方式進行先一步的知識揣摩,翻轉課堂會提前給學生提供一些重點資料,學生們通過提前的預習,能夠將知識區分成理解的部分與疑惑的部分,課堂上學生從自己的認知層次出發,在互動中釋疑,在分享環節提出自己的意見,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難點,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層次與習慣,能夠激發學生的計算機創新思維。將學生帶動到主動的學習空間中,可引發學生的計算機探索意識[1]。
翻轉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表現,因此課堂上互動的次數很多,教師也預留了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學生的意見,翻轉課堂的問答環節較多,且更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互動,教師可針對性地去指導學生的問題,翻轉課堂下整體的氛圍比較自如,師生關系比較和諧,教師提出的問題比較有層次性,可以引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猜想---引起學生議論,使得計算機基礎文化更加通俗易懂,剖析問題的角度多變,學生們理解文化更為透徹、深入。
翻轉課堂將課后的時間適當的延伸,學生們可以在課前梳理文化基礎內容,課后總結知識點,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功能被充分的挖掘,教師可通過視頻的設計與微課程的濃縮等,將重點的要點的信息整合起來,構建知識的邏輯框架,不僅教學的效率很高,也便于學生自主學習,他們在學習中也比較有方向感。教師在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摸清學生們的學習特點、習慣,減少枯燥知識的介入,盡可能導入靈動的知識信息,滿足學生的探究好奇心[2]。
依托于教材的元素,在充分了解學情后,挖掘教材中的重點內容,與相應資料結合起來,構建圖文的微課模式,將微課信息以鏈接等形式發送給學生們,期間教師可整理基礎部分、選擇部分,讓學生既能夠夯實基礎的記憶,又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知識拓展,導學案應注重課程的規劃,如進行對計算機的數據分析文化說明時,不妨將學生生活的情境與數據分析結合起來,如大學生月支出統計、分類等,教師可提前設計分區信息,以服飾美容類、美食零食類等進行劃分,讓學生們提前在腦海中模擬一個圖表,形成基本的文化理解形態,在學生們形成基本的文化印象后,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基礎的答疑闖關、開放性問題辯論、基本知識競賽與小組活動等,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基礎的印象,可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翻轉課堂學習[3]。
任務驅動讓學生在計算機學習中,形成明確的求知目標,可在教師指定的方向下展開文化基礎的思考,教師可通過問題的形式布置任務,如提出四五個問題,問題一環套一環,層次遞進,學生們通過尋求問題的答案,就將知識大致摸清了,也可以設計集體的任務,讓學生合作完成緊扣文化基礎主題的某實踐任務,學生們通過模擬體驗形成了基本的認知,課堂上進行任務匯報,分享心路歷程,教師也便于集中化的解答學生普遍性的問題,課堂互動的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彼此評價,小組之間點評,找出彼此可借鑒的部分,互相欣賞對方的任務作品,從而通過對比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微平臺讓翻轉課堂之下,學生們能夠及時地化解難點,教師創建微平臺,可在平臺上發布關于文化基礎的信息,市場、社會調查的結果,也可以讓學生們自主上傳視頻等交流問題,還可以提供任務的素材,便于學生接任務與完成任務,課后的時間里,學生們可以借助微平臺交流思想,針對文化基礎的實用性價值展開探討,通過微平臺拓展視野,掌握教材之外的其他有趣技巧性知識,在微平臺之上進行集體的點評,也可以邀請多個班級相互點評,通過互相提出意見和建議,潛移默化地形成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們更樂于議論文化基礎的內容。
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們有充足的自我學習空間,他們可以結合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內容,展開獨立的猜想,可將自己的疑問整理出來,在課堂上主動提問,內化知識,教師應在翻轉課堂的過程中,構建任務驅動、微平臺等多種教學形式,創新計算機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奠定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