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衡 姚文飛
(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征兵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補給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著大批優秀學子積極踴躍報名應征入伍。在我國高校參軍入伍的大學生中,有部分大學生通過考取軍校途徑繼續深造,還有一部分選擇晉升為士官繼續服役,然而大部分的服役大學生選擇服役滿期后,回到學校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但經過兩年的軍旅生活后,他們從部隊封閉嚴格的環境立刻轉到充滿自由的校園環境,在這種環境和身份的雙重轉變下,很多退役大學生會出現心理及學業方面的不適,難以適應高校獨特的育人環境。
從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軍人角色扮演,大學生士兵在入伍的前三個月(即“新兵連”),是培養軍事素養及政治教育的最為重要階段。對他們來說,這三個月是角色轉型最重要的過渡期,有著極大的緩沖作用。在“新兵連”的這一時期,角色教育對普通青年和大學生的角色轉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相對于已經退役恢復學業的大學生來說,從“軍人”又重新回歸“學生”,從嚴格正規的部隊管理環境回到了獨立寬松的校園環境。在這種角色轉換和環境變化中,軍營和地方高校不僅缺乏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而且缺乏有效的心理輔導。
退伍復學大學生適應性是指,大學生士兵向高校大學生轉變中的學習、交往、職業
發展、生活環境等方面的適應[3]。退伍大學生士兵的學習適應性問題,主要在于從部隊來后,他們很難適應高校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學習效率低。從地方大學生到部隊軍人的習慣轉變,從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到以軍事訓練為主,在此期間這個群體面臨著明顯的學習問題。作為大學生,他們的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但在軍隊服役段,他們的主要由學習知識向軍事訓練轉變,很少花時間學習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此外,部隊學習的形式和內容與大學有很大的不同,這使得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結構和現有的知識體系連接不上,由于長期缺乏專業知識、英語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后,他們開始對大學專業課程感到不熟悉,并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相對于那些退伍復學后又調整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與普通學生相比,專業知識的更新和積累差距更大,從而導致他們在學習方面產生畏難心理或對學習失去信心。
受發展壓力和年齡壓力的影響,退伍復學大學生在適應校園人際交往中出現很多困難,退伍大學生復學在其復學后,他們之間會有著密切的交流。對這一群體來說,從部隊回來后,和他們一屆的同學已經進入高年級或從學校畢業。再者由于兩年來缺乏必要的溝通和聯系,這一群體和原來本班的同學之間的溝通明顯減弱。這個群體在與以前的同學溝通中有著明顯的“發展性壓力”。與新融合的班級相比,這些同學一般都比他們的年齡小。作為一名年長的退伍復學大學生,他們在復學后會進入新的班集體學習、生活,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平均兩歲的年齡差也給退伍復學的大學生帶來了一些現實困難,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兩個群體在融合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阻礙,包括價值觀取向、處事方式等[4]。使得他們在溝通中存在著明顯的壓力和緊張。
各高校注重對征兵工作的宣傳,但對大學生退伍復學后,在針對性的指導幫扶以及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存在著“盲區”。此外,在此階段大部分入伍大學生都是90后。如何就90 后的“求異”和“自由”等思想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顯得極為重要。由于社會現實的復雜性和學生自身發展的滯后性,使得大學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充分發揮其內在的價值優勢。退役大學生脫下軍裝后,由幾人分到幾千上萬人的大學,就像一顆露珠滴進了一片海洋,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知道他們的經歷和身份,甚至一些老師和同學一點也不知道這些群體有著什么樣的適應性問題。由于老師沒有對其深入了解,缺乏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提供比較的科學教育指導。甚至有些人認為退伍復學大學生可以像普通大學生一樣被大學所錄取,這在一定程度說明他們有更好地學習能力。在經歷過軍營歷練之后,他們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從部隊回來不會對他們在大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產生太大影響,也不會出現上述任何適應性問題。
因為這一群體已經離開校園生活兩年,他們在服兵役期間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學校所學的專業的知識。兩年后原有的知識結構差不多已被遺忘。退伍返校后他們的知識結構被打斷,原有的基礎課程也被遺忘得差不多,導致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在課堂上也無法跟上老師講課的節奏,由于角色轉換速度相對緩慢和存在滯后性,出現了學習動力不足。退伍復讀之后,由于學校對原有專業結構和培養計劃的調整,一些返校學生很難找到他們參軍前學過的專業或從部隊回來后學過的類似專業。
這些大學生在服兵役期間的學習和教育主要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軍隊教育主要包括軍事主題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革命英雄教育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新聞廣播、日報閱讀和軍隊經常性政治課堂教育等。由于軍隊系統的教育體統和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得這一群體都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然而這一群體進入學校后,由于學校相對于軍隊來說,學校更注重對學生自我主動意識的培養,更注重于專業知識方面的教育,對兩年來長期受高度執行力和絕對服從意識的影響的退伍復學大學生,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部隊難以發揮,返校之后對于自我安排和規劃就更加不擅長,退伍返校大學生返回到學校,他們所面對的不僅僅只是身份的轉變。還有各種環境的影響,都能導致退伍大學生難以適應校園生活。
現如今,中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處于新的歷史關頭。退伍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國內外多種思潮的影響和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大學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一條符合時代背景的新路。學校應在退伍大學生進行角色轉變教育過程中積極做好思想和心理引導[5]。此外,大學生士兵結束完兩年的軍旅生涯,返回校園后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防意識、國防觀念和掌握了豐富的國防知識。他們作為大學生和軍人的雙重身份在國防教育中發揮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同時,充分發揮退役大學生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也可以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成就感,無形中達到對這一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必修課程,對提高大學生思想認識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實踐與理論地位參差不齊,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調發展。高校政治教育應注重增強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在社會實踐中的發揮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讓退伍返校大學生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促使這一群體積極參與學校、學院、班級和社團等的建設和管理,使其在部隊鍛煉的能力和本領在學校中發揮相應的作用。一方面使他們協助學校積極開展軍事理論課程和國防教育的講授,并在大學每個學年開學期間,協助學校承擔軍事技能訓練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退伍大學生是受到部隊這個大熔爐的陶冶與歷練,他們的思想覺悟比一般大學生要高,可以協助學校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他們參與班級的建設,成為師生的紐帶,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教育方式的多樣化、集成的三維教育模式、教育效果的總體化。
由于受不夠完善的退役安置政策,以及受兩年部隊環境的影響,使得大學生退役返校后面臨著的各類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部隊、政府部門及學校管理部門等單位共同參與以外,還需要其個人來解決這些問題,只有依靠自身解決問題,學生才能有長遠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體制的深刻變化,有一種傾向多元化的社會意識,這給大學士兵的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是也給他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影響。在價值觀上導致產生了很多的困惑和問題。面對這樣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思想的盲目性。應征入伍的大學生必須牢牢把握主動權,言論權和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并且真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作用。退伍復學的士兵要及時認清自身身份轉變,積極融入校園生活,可以利用好退伍復學前的時間,自主學習學校相關課程知識,做好知識銜接,復學后主動融入班級,積極找同學和專業課教師尋求課程輔導,保證學好專業知識,順利完成學業。
軍事環境是封閉的,兩年的兵役經歷足以讓退伍返校大學生對大學學習感到不適應,再加上年齡的増長給退伍大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對于普通在校生來說,退役大學生更加的成熟穩重,極強的組織紀律性和較強的吃苦耐勞和抗壓能力成為退役大學生一個非常良好的品質。即使選擇退伍返校,也應當繼續發揚和保持軍人的優良作風習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夠很好的促進退伍復學大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第一,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對大學生參軍入伍現有的社會優待政策進行不斷完善。對高校征兵政策要秉持公正和統一的方向,對于優待金有落戶限制應當全面取消,政策落實和實施要具有更加公平的指向;對于部分將戶籍轉到大學的退伍復學大學生應每年都有資格獲得相應的補助金。學生退伍復學后返校,學校應簡化一系列的辦事手續,為其順利復學和享受減免學費等開啟綠色通道。政策落實需要學校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以學生為本,各層級積極落實優撫政策[6]。特別是許多退役軍人的退役經濟補助金的發放都是要一年左右才發放,對于大學生士兵來說這相對緩慢,針對退伍大學生經濟補助金的落實。建議民政部門和地方軍事人事部門提前溝通協調好,明確退伍大學生的名單,明確應享受優待的對象。讓經濟補助金和退伍同步進行,確保退伍補償金一次性發放到位。
第二,政府應當不斷完善參軍入伍的相關政策,加強對退役大學生士兵服務指導,在政府的領頭下,聯合高校與用人單位搭建招聘平臺,積極促進退役大學生士兵就職就業。
第三,高校作為信息化普及較高的地方,應培養大學生士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不僅要把大學生士兵那種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軍人血性充分挖掘出來,還應把退伍軍人的正能量向周邊傳遞輻射。高校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找出解決大學生士兵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索出一條適合退役大學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絕佳途徑,有目的性開展工作,具體可以從高校、武裝部、輔導員及思政課教師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