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嫻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廣東 梅州 514000)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讓他們有效地連續學習一節課相當不易。如果將有趣的游戲活動融入相對枯燥的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在數學課堂的導入、新授、練習環節,都可以適當設置游戲活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胱鳛檎n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課伊始,孩子的精神狀態處于高度興奮階段,人雖進了課堂,但心中還想著課間的玩樂,學生的注意力還未能完全集中到課堂上來[1]。這時,可以利用游戲進行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學《星星合唱隊》一課時,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游戲導入。教師根據新課情境,邀請適量學生扮演合唱隊成員:“新的一年到來了,有3 人畢業了(3人離開隊伍走到一旁),又新加入了5 人(5 人加入隊伍)。問:‘現在合唱隊的人數比原來多了還是少了?’”這樣把教材內容變成一個生動形象角色扮演游戲,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對本課的數量關系有了初步認識。
除了“角色扮演”,“猜謎游戲”也可以用于課堂引入。比如,在教學《小蝌蚪的成長》這一課時,可以先出一個謎語讓學生猜一猜:“一位游泳家,說話呱呱呱,小時有尾沒有腳,大時有腳沒尾巴。”學生很快就能猜出是“青蛙”。老師就可以接著問:“小時有尾沒有腳,青蛙小時候是什么?”學生也能很快猜出是“小蝌蚪”。老師這時就可以介紹:“青蛙是由小蝌蚪變成的。但是,所有的小蝌蚪都能變成青蛙嗎?在100 只小蝌蚪中,一般只有20 只左右才能變成青蛙呢!”學生這時會發出驚嘆,老師就可以順勢出示主題圖,進入新課了。
根據波利亞的觀點,如果在教學中能很好地組織游戲,無疑能在學生在發現事物規律時給予恰當的幫助,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2]。因此,在新授時恰當地設置游戲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一課時,可以設置“圍長方形”的游戲。老師故意只準備三根小棒(比如缺少了長方形的一條寬)給學生圍長方形,讓學生發現,三根小棒無法圍成長方形。這時,教師追問學生無法圍成長方形的原因,引導學生自己回答出:“長方形有四條邊,三根小棒不能圍成長方形?!苯又處熌贸鲆桓荛L的小棒,問:“增加這根小棒,可以圍成長方形了嗎?”學生否定,并提出需要一根和“寬”一樣長的小棒。最后,教師讓學生挑選合適的小棒,很快學生就圍成了一個長方形。通過這個圍長方形的游戲,學生充分感受到了“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3]
在新授時,還可以玩舉卡牌游戲。比如,《動物聚會》一課,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基本掌握了乘法、加法算式的意義,這節課主要內容是乘法的應用。因此,在學生分享完主題圖內容后,教師可以將事先制作好的“6+6+6”“6 個3”等卡片分發給學生。當屏幕出現“每籃3 個松果,有6 籃的”的松果圖片時,拿著“6 個3”等與圖片對應卡片的學生站起來,其余不動。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站起來,又為什么不站起來,明確算式意義。重復幾次后,教師詢問拿著“6+3”卡片的學生,為什么他一次都沒站起來?學生回答:“6+3 表示6 和3 相加,不能表示6 個3 相加和3個6 相加?!边@樣,學生既集中了注意力,又進一步理解了“6 個3、3 個6、6 和3”的意義。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練習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練習,學生才能將課上學習的內容加工成自己的知識,并完全掌握。通常來說,練習處在一堂課的末尾,正是學生最為疲憊的時候。在練習階段,為了繼續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把數學練習寓于生動的游戲之中,能幫助學生忘卻疲憊,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在信封里準備若干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卡片,進行“猜形狀”的游戲。教師先露出圖形的一個角,比如銳角,讓學生猜測學生完整圖片可能的形狀,并說出理由,鞏固對三種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重復”的奧妙》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有規律地拍手,讓學生按規律繼續拍;可以畫一個迷宮圖,每個格子有各種形狀,教師先連出如“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連線規律,讓學生按照老師畫出的規律走迷宮。還有常見的“對口令”“開火車”“摘蘋果”“奪紅旗”游戲和“手指游戲”、撲克游戲等。在這樣游戲化的練習中,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充滿樂趣。
結束語: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設置游戲活動,符合低年級的學生愛玩的天性。恰當的游戲活動不僅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主動思考,在快樂中掌握數學知識,讓課堂有趣而又不失理性。